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Co‐creating knowledge takes a new approach to human phenotypic morality as a biologically based, human lineage specific (HLS) trait. Authors from very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thropology and biology, on the one hand, and astronomy,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on the other) first review research on 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morality using the social brain network, and studies of individuals who cannot “know good” or think morally because of brain dysfunction. They find these models helpful but insufficient, and turn to paleoanthropology, cognitive science, and neuroscience to understand human moral capacity and its origins long ago, in the genus Homo. An unusual narrative capturing “morality in action” takes the reader back 900,000 years, and then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moral thinking and behavior as expressed by early and later species on our lineage. In what has primarily been the province of philosophers to date, the authors’ morality model is presented for further scientific testing.  相似文献   
102.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situated character of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huma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oblem of the human is itself inextricably bound to the problem of situation or place. Consequently, any genuine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must take the form of a philosophical topology. This line of argument is developed through the work Abraham Heschel, Martin Heidegger, Martin Buber, and also Helmut Plessner.  相似文献   
103.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model of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results from the global broadcast of in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brain. The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is mainly constituted by a fronto-parietal network. The anterior insular cortex is part of this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but the function of this region has not yet been defined within the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model of consciousness. In this review, I hypothesize that the anterior insular cortex implements a cross-modal priority map, the function of which is to determine priorities for the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nd subsequent entrance in the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相似文献   
104.
采用问卷法对658名具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依赖的关系、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作用以及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使用能显著正向地预测大学生社交网站依赖;(2)积极自我呈现在社交网站使用与依赖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作用受到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高关系型自我构念的大学生,低关系型自我构念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更多地通过积极自我呈现影响其社交网站依赖。  相似文献   
105.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焦点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根据阅读材料中人物特征与其目标行为的关系,创设一致和恢复一致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加工分离范式研究文本表征的意识性问题。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有显著差异,说明在焦点阅读中命题表征和情境模型的建构都是有意识的。  相似文献   
106.
高等教育课程评价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评价的不断发展,课程评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课程评价和西方国家相比在评价的主体上、模式上、内容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必须正确看待我国课程评价的现状,找出问题,深化课程改革,以顺应课程评价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7.
目前形势下临床教学问题的探讨与改革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当前医疗大环境的改变,社会评价的影响及病人的维权、自我保护意识等使临床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变革,注重病历的书写,基本功的培训,语言能力的指导和改变查房的方式,以完成培养新一代合格医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8.
时间顺序关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2个实验探讨在语言理解中时间顺序相关性(顺时序、反时序、不相关)和时间间隔(200ms、500ms、1000ms)在日常事件认识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关系——认知范式(relarion-recognition paradigm)。结果表明:被试在有明显时间信息影响下,优先对将来取向(顺时序)的事件进行加工处理。对时间上不相关的事件比对顺时序和反时序的事件加工得快而准。但在无明显时间信息影响时,首先受到本身词义的影响,继而受到隐含的时间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采用实时窗口阅读技术,探讨文本阅读中角色目标在情境模型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中的作用。实验一结果表明,阅读中。如果文本叙述中的角色在一个目标指引下展开活动.那么可以促进相应空间设置内的物体的更新。实验二考察了不同性质的角色目标在空问信息加工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相对于已经达成的目标,未达成的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0.
本研究基于广州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以2380名初中生及其家长为被试,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了家校合作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家校合作对青少年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在家校合作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中,亲子沟通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独生状况调节了家校合作→亲子沟通→学业成绩的后半段,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亲子沟通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