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8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6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273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501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孙岩  吕娇娇  兰帆  张丽娜 《心理学报》2020,52(12):1393-1406
认知重评作为高度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 是否消耗随后任务所需的认知资源仍存在争议。以往研究把重评作为单一策略研究, 并未区分重评亚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与认知控制结合的任务, 考察自我关注和情境关注两种重评亚型调节情绪的效果, 以及对随后认知控制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两种重评策略都能有效调节情绪, 但调节效果存在差异。从行为角度看, 与中性刺激相比, 负性刺激会引发更高的负性情绪水平, 对随后冲突任务的认知控制能力更差。进一步从神经机制水平来看, 增加负性情绪可能会进一步消耗随后任务可用的认知资源, 与自我关注重评相比, 采用情境关注重评降低负性情绪后, 对随后冲突任务的认知控制能力更强。说明两种重评亚型并不同质, 不仅在调节情绪的效果上存在差异, 而且会引发不同的认知控制后果; 同时, 负性情绪水平越高, 认知控制能力可能会越差。  相似文献   
992.
田相娟  曹衍淼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20,52(12):1407-1420
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解释远端和近端逆境对个体抑郁的影响, 但鲜有研究考察遗传基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 对970名青少年进行间隔3年的追踪调查。分别以母亲消极教养、同伴侵害为远端和近端压力指标, 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为遗传指标, 考察三者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 在男青少年中, E × E × G显著。当累加得分较高、同伴侵害水平较高时, 母亲消极教养显著负向预测抑郁, 符合匹配-不匹配假说; 累加得分较低时, E × E不显著, 但倾向于以累积压力假说的方式发挥作用。女青少年中, E × E × G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 在男青少年中, 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阐明抑郁的发生机制, 分别适用于携带不同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的个体。  相似文献   
993.
罗芬  王晓庆  蔡艳  涂冬波 《心理学报》2020,52(12):1452-1465
双目标CD-CAT的测验结果既可用于形成性评估也可用于终结性评估。基尼指数可度量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程度, 值越小则随机变量的不确定程度越低。本文用基尼指数度量被试知识状态类别以及能力估计置信区间后验概率的变化, 提出基于基尼指数的选题策略。Monte Carlo实验表明与已有的选题策略相比, 新策略的知识状态分类精度和能力估计精度都较高, 同时能有效兼顾题库利用均匀性, 并能快速实时响应, 且受认知诊断模型和被试知识状态分布的影响较小, 可用于实际测验中含多种认知诊断模型的混合题库。  相似文献   
994.
Recent research has highlighted competitive worldviews as a key predictor of faking—the intentional distortion of answers by candidates in the selection context. According to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pplicants’ abilities, and especially their cognitive abilities, should influence whether faking motivation, triggered by competitive worldviews, can be turned into successful faking behavior. Therefore, we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competitive worldviews on faking in personality tests and investigated a possible modera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by cognitive abilities in three independent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student samples (N1 = 133, N2 = 137, N3 = 268). Our data showed neither an influence of the two variables nor of their interaction on faking behavior. We discuss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se findings and giv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995.
以姓名和形容词为材料,采用自恋人格量表测评被试的自恋水平,通过视觉搜索任务和记忆测试任务考察个体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和记忆程度,探讨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结果显示,高水平自恋者比低水平自恋者有更明显的认知加工偏好;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积极词具有记忆偏好,高隐性自恋者比低隐性自恋者对消极词具有记忆偏好。被试对与自己相关密切的信息具有更高的认知加工偏好,且对自己信息的这一优势更为明显;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熟悉人相关的积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高隐性自恋者较低隐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的消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偏好,不同类型的自恋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和结果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6.
以往研究表明消极的养育行为损害青少年学业成绩,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机制缺乏探究。本研究通过检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了父母消极归因情境下努力控制在粗暴养育和青少年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880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填写粗暴养育问卷、努力控制分量表、儿童责任归因分量表,并以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成绩均值作为学业成绩的指标。结果显示:(1)控制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后,粗暴养育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2)努力控制是粗暴养育与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变量;(3)粗暴养育通过努力控制对学业成绩的间接效应受父母消极归因的调节。因此,矫正父母消极的养育行为和归因模式,改善孩子的自控能力,有利于改善其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997.
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受到认知能力、社会支持和学习动机等多重因素的显著影响,而这多重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共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标准化的认知能力测验、社会支持量表、学习动机量表对4,973名初中生进行测试,并以各科测验成绩总分的平均值作为学业成绩指标。结果表明:(1)认知能力、社会支持、学习动机均与学业成绩正相关;(2)社会支持在认知能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学业成绩表现越好,且其认知能力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越强;(3)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实现。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个体因素(认知能力和学习动机)和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共同影响学业成绩的理论模型,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认知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为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考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负性生活事件在童年期创伤与大学生抑郁间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Young图式问卷短版中文修订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14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童年期创伤既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也可以通过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分离和拒绝、自主性及能力受损两大图式类别间接地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负性生活事件调节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99.
该实验以经典DRM词表为实验材料,采用简化后的联合范式来探讨注意资源对老年人错误记忆的影响。比较老年人和青年人在注意集中和注意分散条件下的错误记忆成绩。结果发现,老年组的虚报率显著高于青年人的虚报率,特别在注意集中条件下。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在注意集中条件下的虚报率与青年人在注意分散条件下的虚报率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时两种条件下的判断标准差异也不显著。结果显示,老年人相比于青年人有更多错误记忆的原因可能是注意资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00.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mother–child dyads was set up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sociocultural differences, mediated by variations of maternal intervention, influence the way in which the child manipulates objects and, thereby, his cognitive and social competences. Two series of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with three groups of children aged 18–24 months (15 from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 15 from French families and 15 from North African families—the last two groups both underprivileged): (a)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s of two systems of interaction (child–mother and child–children interaction) showed that each child is characterized by one type of object manipulation (protected, induced, activated or autonomous) and that maternal intervention varies with the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 assessment of the child's behavioural sequences unravelled his strategies for solving and avoiding conflicts with his peers; (b) observations of the child with a standardized material permitted an evaluation of his cognitive competences for spontaneous problem-solving. Regarding the assumptions of our hypothesis, the results furnis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social and cognitive competences are related to the object manipulation type. In all samples, children characterized by ‘activated’ and ‘autonomous’ manipulation obtain the better results; (2) maternal intervention differs among the samples depending on the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 these differences (limitation and physical contact) do not correspond to differences in types of manipulation; (3) type of manipulation is an 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it characterizes the functioning of the mother–child dyad and its prevailing dynamics between permanence and change. ©1997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