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8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6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273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501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保护性价值观是一种拒绝与其他任何价值相互交易, 尤其拒绝与经济价值进行交易的观念。近些年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证据表明, 人们之所以可以为了坚守保护性价值观, 表现出“舍生取义”的行为(如对抗利益诱惑甚至放弃生命), 一方面在于保护性价值观是以一种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方式进行表征和建构的, 这使得人们较少进行利弊权衡; 另一方面, 由于保护性价值观与自我和道德认同过程紧密相关, 使得其被主观赋予了最高价值。未来研究中, 可以在借鉴保护性价值观的研究范式基础上, 开展对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探讨, 关注其文化差异问题, 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干预和正确引导的应用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82.
如何揭示群体规范和公平价值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提升儿童-青少年在群际互动当中的公平感知与规范执行, 是教育心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先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采用问卷法, 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存在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2)大多采用情景实验, 聚焦社会互动的最终行为输出端, 无法实时有效地把握社会决策的动态进程; 3)脑成像研究仍以fMRI技术为主, 侧重于评估认知加工潜在的脑区激活模式及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 缺乏对群际公平规范执行中大脑激活动态模式的精确把握。针对这些不足, 本项目从资产分配情景出发, 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联合运用认知、行为、眼动和电生理等多层次测评手段, 对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的发生过程进行认知解析, 探讨认知控制和心智化在其间的关键作用机制及其心理发展轨迹。研究结果将服务于中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 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公正感与行为。  相似文献   
83.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结果评价或结果反馈的方式考察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但是任务前的社会评价怎样影响错误后调整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价任务,以错误后反应时和错误后正确率为指标,在两个实验中考察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验1和实验2中正性和负性评价条件下错误后减慢效应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的作用是一致的,且不受实验任务的影响。在实验1中通过和无评价条件比较发现,评价条件下的正确后反应显著慢于无评价条件,但是评价条件下的错误后反应与无评价条件无差异,说明社会评价加速了个体错误后调整。而且在实验2中发现高低自我效能组个体错误后调整效应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结果不受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说明任务前的社会评价促进了个体错误后行为调整,但是错误后调整效应不受社会评价效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结合多源干扰任务(MSIT)范式来探讨特质自我控制个体的认知神经机制。考察了高、低自我控制者各26名在MSIT任务上的差异。结果:高自我控制者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自我控制者。在MSIT冲突条件下,高自我控制者的N2和P3(LPC)波幅比无冲突条件更大。结论:高自我控制者较低自我控制者处理冲突干扰更慢,需要的注意资源较多,激活前额叶中部脑区。  相似文献   
85.
为了探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及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采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问卷法调查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归因和择业焦虑。结果发现:(1)生涯适应力既能直接负向预测择业焦虑,又能通过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及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择业焦虑。(2)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中受到消极事件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只有消极事件积极归因时,生涯适应力才会影响择业焦虑。研究结果揭示了择业焦虑的内部作用过程,丰富了生涯适应力通过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影响择业焦虑的解释视角,为通过归因和注意偏向的调整缓解不同生涯适应力个体择业焦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6.
Cognitive inhibition has been suggested to deteriorate in Alzheimer’s disease. While numerous studies with different experimental paradigms found evidence on impaired inhibition in attention and memory, evidence in favour of intact memory inhibition has been reported with regard to the phenomenon of 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 (Moulin et al., 2002). Here, we adapted the previously used paradigm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ntribution of non-inhibitory processes and examined whether 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 could still be observed in a sample of participants with diagnosed Alzheimer’s disease. In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 finding, we found that 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 only occurred in an age-matched control grou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hibitory deficit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lso generalize to memory inhibition that resolves interference occurring during retrieval, whereas effects of 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 may still occur when non-inhibitory causes, such as, blocking by previously retrieved content, are not precluded.  相似文献   
87.
88.
Adopting a structural-cognitive perspective and path analysi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personal powerlessness generates sequelae of maladaptive cognitions, namely, low self-esteem, low success expectancies and a weak motivation for self-improvement. Despite adverse structural and natural forces, Bicolano women exhibited self-efficacy, high self-esteem, and strong propensity for self-improvement, albeit expressing low success expectancies. These constructive cognition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women's strong achievement ethic, high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supportive kinship system. These factors also compensate for the depressive effects of low success expectancies on the motivation for self-improvement. Implications for empowerment strategies and cognitive literatur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