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4篇 |
免费 | 68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102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Agustin Echebarria-Echabe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12(1):47-53
We present a study of the sociopsychological profiles of students who are disposed to engage in social competition on behalf of ingroup interests. Five predictors were selected: the advantageous or unfavourable context for ingroup interests, group identification, meritocracy, just-world beliefs, and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ose students who were prepared to invest personal resources on behalf of ingroup intere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middle or low scores in the meritocracy and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In contrast, students with the lowest disposition to social competition were defined by their low identification and/or middle-high scores in the meritocracy and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gainst our expectation,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favourable versus unfavourable situation of the ingroup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order of their importance, the variables that showed stronger effects were group identification, followed by meritocracy,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nd world-just beliefs. 相似文献
182.
Gerald R. McDermott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2003,31(2):229-251
In this essay I address three ways in which Edwards can inform Christian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life. First I show how Edwards provides both philosophical and theological rationales for social engagement and thereby resists the separation of religion from public life, and use his consideration of poverty as an illustration. Part II examines Edwards's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patriotism, demonstrating both its importance to the Christian life and its susceptibility to deceptive accommodation to culture. Finally, in Part III I discuss Edwards's use of national covenant, which despite its temptation to chauvinism Edwards used to undermine national pride. In the conclusion I assess what we can use from Edwards for contemporary Christian understandings of public life. 相似文献
183.
为探讨利他动机、组织认同和组织支持感对知识共享的影响,选取北京市不同学区的20所中小学校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利他行为问卷、组织认同问卷、组织支持感问卷和知识共享问卷获得有效数据1342份。结果发现:(1)中小学教师的利他动机对其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组织认同在中小学教师利他动机与知识共享之间起到调节作用;(3)组织支持感对中小学教师利他动机与组织认同对知识共享的交互效应具有高阶调节作用。本研究检验了个体因素(利他动机)与组织因素(组织认同、组织支持感)变量对知识共享的共同作用,对提升中小学教师知识共享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4.
通过实验研究了群际互动中个体对不同来源身份的消极群体评价的情绪反应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并从情绪-行为反应的连续性视角探索群际敏感效应的行为表现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内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更能引起消极情绪反应;(2)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起调节作用,高群体认同者对来自外群体消极评价的情绪反应更加负面,而低群体认同者这种趋势并不明显;(3)高群体认同者在经历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积极行为,且消极情绪反应对此起中介作用。研究扩展了群际敏感效应的适用范围,并为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5.
本研究以281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变迁中的老年人居住地情感认同、领悟社会支持和控制感的关系。研究使用居住地情感认同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和控制感问卷为研究工具,采用每次间隔6个月,共3次的纵向追踪设计。结果发现:老年人的居住地情感认同可以正向预测领悟社会支持,老年人的领悟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控制感,老年人的领悟社会支持在居住地情感认同和控制感之间起纵向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老年居民的居住地情感认同对控制感的影响机制,也对提升城市老年居民的控制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6.
为验证记忆的重叠表征理论,采用包括基线测量的启动实验范式,通过三个系列实验探讨了汉字识别的反启动效应。实验一结果表明,与基线条件相比,启动显著提高了启动的汉字的识别正确率,但却显著降低了与该汉字部分字形相同的未启动的汉字的识别正确率;实验二和三结果显示,反启动效应不是源于注意偏向和疲劳因素。因此,汉字识别中存在反启动效应,这为重叠表征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18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于种族或民族、性别等刻板印象威胁,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表现出累积性、共通性与连续性等特征。目前关于老年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多集中于认知老化尤其是记忆老化上, 关注老年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司机和老年员工的消极影响。消除与降低老年刻板印象威胁的消极效应可以从认知改变、群体认同、代际接触、老龄自我实现和个性化以及媒体宣传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在实验室研究中,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有外显与内隐两种不同的操纵形式。未来可以从扩展研究领域、细化“年龄”差异、比较整体效应大小和性别差异、侧重积极效应以及加强本土化检验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来深化。 相似文献
188.
基于自我建构理论和情绪理论, 本文探讨了自我建构与广告诉求对品牌认同的交互作用、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通过3个实验, 我们发现对于独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来说, 能力广告诉求更能提高品牌认同感, 而对于相依自我建构的消费者来说, 热情广告诉求则更有效; 同时我们也验证了广告诉求到愉悦感到品牌认同最终到购买意向的因果链模型, 并确定了企业类型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9.
该项研究探讨系列范畴词表的时序长时记忆和项目长时记忆,实验设计的系列范畴词表将记忆项目分为词表内范畴相同项和词表间范畴相同项,时序记记测量方法是词表辨认,项目记忆测量方法是自由回忆。实验一发现:2分钟延缓测试词表内范畴相同项时序记忆和项目记忆优于词表间范畴相同项;6分钟以及10分钟延缓测试时序记忆仍是词表内范畴相同项好。实验二发现:以范畴线索提取,两类项目记忆没有显著差异;以词表线索提取,两类项目 相似文献
190.
James Algina 《Psychometrika》1980,45(3):393-396
Conditions for removing the indeterminancy due to rotation are given for both the oblique and orthogonal factor analysis models. The conditions indicate why published counterexamples to conditions discussed by Jöreskog are not identifiable.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thank Gordon Bechtel and the reviewers for thei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