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Non-visual gaze patterns (NVGPs) involve saccades and fixations that spontaneously occur in cognitive activities that are not ostensibly visual. While reasons for their appearance remain obscure, convergent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NVGPs change according to processing requirements of tasks. We examined NVPGs in tasks with long-term memory (LTM) and working memory (WM) requirements. Experiment 1 yielded significantly higher eye movement rate (EMR) in tasks requiring LTM search than in a WM task requiring maintenance of information. Experiment 2 manipulated accessibility of items in study-test episodic tasks using the levels of processing paradigm. EMR was high in episodic recall irrespective of item accessibility. Experiment 3 examine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saccades in LTM tasks. Voluntary saccadic suppression produced no evidence that saccades contribute to task performance. We discuss the apparent epiphenomenal nature of spontaneous saccades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nd outline a neuroanatomical model of the link between the saccadic and memory system.  相似文献   
102.
视觉空间关系分为类别与数量两种表征。研究通过控制起参照作用的运动客体消失状态与定位客体出现时间,分析客体运动信息对两种关系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运动信息在各间隔时间对类别任务影响呈序列排列,运动方向较轨迹信息有优势,轨迹较法线信息有优势;数量表征仅在0ms间隔受运动方向促进,在其他间隔下,三种位置上的判断均无差异。结果表明运动客体类别表征比数量表征更持久;且相对类别表征,数量判断作为精确距离表征不易受运动方向和轨迹信息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空格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空格在文本阅读中作用的相关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删除或替代有空格文本中的空格, 对阅读产生的干扰作用; (2)在无空格的文本中插入空格, 对阅读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空格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受被试阅读经验、阅读方式和空格大小等因素影响; (3)被试母语和第二语言呈现方式的一致性会影响空格在第二语言阅读中的作用; (4)今后应结合眼动控制理论, 从注视点落点位置和熟悉性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4.
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了获得年龄因素在汉语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实验一采用经典的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获得年龄和词频因素在词汇判断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获得年龄和词频两个因素均影响词汇识别。实验二采用阅读句子任务,通过实时记录的眼动追踪技术进一步考察了在有语境的情况下,获得年龄和词频因素在词汇加工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阅读句子任务中,词汇获得年龄和词频因素都在词汇加工中起作用,二者存在交互作用,晚获得词存在词频效应。两个实验的结果均支持了在汉语词汇识别中,存在获得年龄效应。  相似文献   
105.
唐日新  张智君  刘玉丽 《心理学报》2010,42(12):1109-1117
手的启动方向自由, 伸手拦截不同速度的运动小球。本研究通过考察手启动时的运动参数, 研究自由启动的情况下的信息利用和拦截策略, 并且考察了人的启动模式。结果发现, 自由拦截时手的拦截区域相对固定, 在物体快速运动情景下启动晚, 而在慢速下启动早, 可能综合利用了接触时间和距离信息, 存在速度伴随效应, 手的拦截启动策略为启动有相对稳定的角度和加速度, 并不随物体运动速度和物体大小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06.
语言产生的句法启动效应在近20年得到较深入研究。那么, 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 句法启动效应具有相同的加工机制吗?近些年, 研究者考察了印欧语系语言理解中的启动效应, 但还存在较多争论。这究竟是句法效应, 还是策略或者语义效应, 是词汇驱动还是词汇独立的?而且, 这是人类语言理解的语系特性还是普遍特性?单独采用行为技术、眼动技术或者ERP技术很难为这些争论提供坚实的实验证据和较深入的理论解释。鉴于此, 本项目拟采用眼动和ERP结合的技术, 从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考查汉语句子理解的句法启动效应。通过分析眼动和ERP实验提供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证据, 本项目力图阐明和揭示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的认知特点和机制, 检验内隐学习理论和论元结构理论在解释句法启动效应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7.
伏干  闫国利 《心理科学》2013,36(2):284-289
采用眼动研究中经典的移动窗口技术范式探讨中学生字词阅读知觉广度。通过两个实验分别对17名初中二学生和12名初中二学生进行了汉语字、词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实验1结果表明,初中二年级学生字窗口条件下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单字到右侧2个单字的范围;实验2结果表明,双字词窗口条件下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双字词到右侧1个双字词的范围。本研究推论汉语阅读过程进行的是词单元加工,而不是单字。  相似文献   
108.
近30年来, 心理理论一直是认知发展领域关键而充满挑战的研究主题, 儿童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是心理理论发展的标志。诱导反应范式(elicited-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4岁时儿童获得心理理论, 但是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婴儿15个月大时就已经具备心理理论。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 是近些年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式。针对幼儿能通过自发反应范式却不能通过诱导反应范式这一问题, 已有三种相关的理论解释:早期能力掩盖说、内隐知识解释论和观点追踪解释论。未来心理理论研究应注意将自发反应范式运用于特殊儿童, 并进一步验证和研究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09.
不同难度阅读材料对阅读知觉广度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国利  伏干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08,31(6):1287-1290
采用经典的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以Eyelink II眼动仪为工具,考察材料难度和窗口大小对中文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设计为2(材料难度:难,易)× 5(窗口大小:1个字,3个字,5个字,7个字和整行)被试内实验设计,被试为15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结果表明:(1)阅读容易材料时的知觉广度为5个字.(2)阅读困难材料时知觉广度为3-5个字.  相似文献   
110.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es underlying kinematic trajectory-formation was examined by manipul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ffector space (movement of a hand-held stylus on a graphics tablet) and task space (movement of a cursor on a screen where targets were presented) in a precision aiming task with five different levels of task difficulty. Movement patterns were found to evolve as a function of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in task space, with participants (N = 13) producing more rapid and more fluent movements when the mapping between spaces included the softening-spring characteristics typical of behavioural patterns at higher levels of task difficulty. We conclude that the kinematic changes (movement time and pattern) observed when task difficulty increases result from informational influences. Information affects behavioural dynamics at the level of the parameters without affecting the underlying dynamic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