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6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61篇
  2025年   1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生命伦理学的知识场域与现象学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命伦理学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研究者还要做许多重要的工作。目前,生命伦理学研究中首要的是对相关知识、基本概念、语词的统一,诸如对生命、医学、疾病、死亡等确立生命伦理语境下的认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应该挖掘所有人类的理性遗产和文化资源,建立和构建生命伦理学理论框架和体系,从而解决对具体生命伦理问题和现象评价的困难。生命伦理学存在一个多维的知识场域,揭示、解释和勾绘这个场域,对生命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John Martin Fischer and Mark Ravizza offer a theory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which makes responsibility dependent upon the way in which moral agents view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ag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actions only if they think of themselves as apt candidates for praise and blame; if they come to believe they are not apt candidates for praise and blame, they are ipso facto not morally responsible. In what follows, I show that Fischer and Ravizza’s account of responsibility for consequences is inconsistent with this subjective element of their theory, and that the subjective element may be retained only if they are willing to implausibly restrict their account of responsibility for consequences. I end by discussing the broad significance of the failure of the subjective element for their overall approach to moral responsibility.  相似文献   
63.
Mou Zongsan uses the highest moral principle “autonomy” to interpret Confucius’ benevolence and Mencius’ “inherent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focuses on the self-rule of the will. It does not do any harm to Mencius’ learning, on the contrary, it is conducive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If we stick to Kant’s moral self autonomy and apply it to interpreting Zhu Xi’s moral theory, similarly we will discover the implications of Zhu Xi’s “autonomy” in his moral learning. Therefore, it is inappropriate for Mou Zongsan to say that Zhu Xi’s ethics belongs to the autonomous on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2005, (6): 33–39  相似文献   
64.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媒介伦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学者们重点研究了传媒伦理的基本理论、实践中的问题与冲突、以及提高传媒伦理建设水平的措施等问题,也有少数学者就媒介伦理的功能、媒介伦理与和谐社会建构、媒介伦理的研究历史作了尝试性的探讨。但也应该看到较之医学伦理等其他分支伦理学的研究,媒介伦理学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66.
公平概念一直都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上认为公平作为一个道德概念,属于人类精神层面,指导人类行为,是高于社会物质生活的。然而进一步研究关注,公平,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而普遍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又为何能保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结果表明,公平在是人们在互利的目的下表现出来的一种策略,受到社会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一个社会中信息越透明,个体的名声越容易形成,则公平越成为一种最优的策略。  相似文献   
67.
已有研究表明目标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自动地引导行为以达成目标,但该过程是否通过调节心理准备状态实现尚不清楚。本研究考察了无意识目标对个体道德取向的影响。实验1通过语义启动方式激活被试的成就目标,结果发现,与未激活任何目标的被试相比,激活了无意识成就目标的被试更偏向功利主义道德取向。实验2激活被试母亲的概念,结果发现这部分被试比对照组更偏向道义主义道德取向。上述结果表明,自动激活的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道德取向,使个体面对道德情境时能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以达成目标。  相似文献   
68.
The analyst's desire expressed in impactful wishes and intentions is foundational to countertransference experience, yet undertheoriz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wider” countertransference view, associated with neo‐Kleinian theory, obscures the nature of countertransference and the analyst's contribution to it.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logic of desire as an intentional mental state is presented. Racker's (1957) talion law and Lacan's (1992) theory of the dual relation illustrate the problems that obtain with a wholesale embrace of the wider countertransference perspective. The ethical burden placed on the analyst in light of the role played by desire in countertransference is substantial. Lacan's ethics of desire and Benjamin's (2004) concept of the moral third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9.
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三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三人各方面的修为和成就,莫不大大受惠于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三人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教导,以身垂范,较好地诠释了孔子儒家所宣扬的“仁、智、勇”;并与其师一道,在乱世中矢志不渝,坚守道义,追求理想,为儒学的传播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0.
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判断中,情绪可能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种特定情绪对应一种核心评价;一种情绪只影响某一道德领域的判断,不同情绪的影响是特异性的;进化心理学和具身认知对道德判断中存在的评价倾向和特异性效应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需要探索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进一步探讨文化等第三变量对不同情绪与特定领域道德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