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4篇 |
免费 | 136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17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95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54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194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73篇 |
2006年 | 87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Harry Frankfurt 《The Journal of Ethics》1999,3(4):369-374
This essay consists in my replies to Professors John Martin Fischer, Patricia Greenspan, Eleonore Stump, Peter van Inwagen and Gary Watson regarding various aspects of my analysis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相似文献
993.
Moral disengagement is a process whereby the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that would otherwise sanction unethical conduct can be selectively disabled. The present research proposed that moral disengagement might be adopted in the endorsement of asylum seeker policies in Australia, and in order to test this, a scale was developed and was validated in two studies. Factor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a 2-factor, 16-item structure had the best fit, and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scale was supported.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asylum seekers as a means of rationalizing conduct that may otherwise be sanctioned. 相似文献
994.
李红霞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26(7):46-47
信息不对称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和解释经济学领域中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包括医疗服务领域。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我国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995.
996.
跨文化的实证法学研究把文化心理学的理论突破和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引入到对法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之中。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东西方文化在价值定向、道德判断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能够给跨文化实证法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示。在对一些重要法律问题的认识上, 例如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和责任的判定、合同形成以及纠纷调解等方面,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了显著的跨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法的认识、法的建设以及法律的应用。我们认为跨文化的实证法学研究不仅可以为法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为中国法学研究的国际化和国际法律纠纷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97.
道德心理许可是指既往的道德行为让人觉得可以表达或做出可能会损害自己道德名誉的态度或行为。给予许可与被许可行为既可属于相同领域, 也可属于不同领域, 甚至观察者有时也会给予行为者以道德心理许可。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是产生道德心理许可的两条独立路径。重要的个人认同和避免虚伪这两个因素可能阻碍许可的发生。未来还需要厘清自我许可与他人许可之间的关系, 验证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模型的一些基本假设, 探讨道德心理许可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998.
999.
意图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但尚不清楚意图在物权判断中的作用。本研究以266名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包含不同意图(恶意/善意/无意)的故事情境,考察了在损失求偿和获益分享情境中人们的物权判断和道德判断。结果发现,在损失求偿情境中,不管是出于善意、恶意还是无意,被试均判断行为者应当赔偿他人损失,但不认为无意的行为者应受谴责。在获益分享情境中,被试认为善意的行为者应分享给他人带来的收益且应受赞扬,但恶意的行为者不应分享收益和受赞扬。综合来看,物权判断比道德判断较少受意图信息的影响,反映人们的物权判断具有领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道德认同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五因素正念度量表对5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道德认同的两个维度—道德认同内化和道德认同符号化均能正向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2)共情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正念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通过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正念减弱了道德认同符号化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增强了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