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6篇 |
免费 | 131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167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108篇 |
2018年 | 95篇 |
2017年 | 93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184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为研究童年期遗忘,本研究采用简单最早记忆法考察了60名中国城镇独生最早记忆特征及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在记忆情绪上加入了道德情绪和混合情绪的测查。结果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最早记忆各特征均不存在差异,性别差异也不显著。道德情绪和混合情绪在最早记忆中出现率分别为53.7%和41.7%。结果表明,中国城镇独生儿童的童年期遗忘在9岁时已变得和成人十分相似;情绪理解对早期记忆的长久保持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92.
293.
认知和情绪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 人类拥有一种普遍性的道德直觉, 它是一种可能同时包含道德知识和情绪情感的自动化加工系统, 决定人们对一个道德违反情境作出快速的判断。据此, 本文就如何深入揭示道德直觉的加工机制提出了研究构想, 研究将首先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 探索当认知功能受抑制后人们的道德加工的特点, 初步探索道德直觉存在的可能性; 然后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从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上探讨道德直觉的时程加工机制; 最后采用侧向化运动准备电位指标, 进一步探索道德直觉和基本厌恶情绪的分离。 相似文献
294.
以往对道德直觉的研究表明了情绪因素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者提出道德决策中存在有意识认知和无意识情绪两种加工过程, 二者之间不能够完全分离与孤立。针对这种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经典电车和人行桥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差异等问题, 近年来大量研究通过对道德行为者和道德判断者自身原因、道德情境等主客观因素的深入考察, 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揭示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的合理性及道德决策差异背后的其他原因, 形成了道德直觉背景下相关领域诸多新的关注点。未来研究有必要针对道德决策研究的方法学、情境的扩展及认知—情感系统内部交互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95.
品德修养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中强调的重点;品德修养的形成.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由此提出了内省等重要的品德修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6.
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4名6~12岁儿童为被试、以情境故事为材料的测查表明:我国6~12岁儿童均能作出移情反应和一般助人行为倾向反应,但8岁以上儿童的反应更为强烈和成熟;8岁以上儿童才能在自己也有困难的冲突背景下仍作出助人行为倾向的反应;6~12岁儿童的移情反应与其一般助人行为倾向反应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移情反应与冲突背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反应的显著正相关8岁以上儿童才具有;个人、集体两类情境会影响他们的移情反应;人身伤害、声誉损害、财物损坏三种情境会影响他们的助人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297.
Four perspectives (moral community thesis, religious integration, religious commitment, and social networks) guide the selection of variables in this study. Data are from the combined World Values/European Values Surveys for 2000 (50,547 individuals nested in 56 nations). The results of a multivariate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support all four perspectives. Persons residing in nations with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religiosity, who are affiliated with one of four major faiths, are religiously committed, and are engaged with a religious network are found to be lower in suicide acceptability. The religious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in particular, is empirically supported; affiliation with Islam is associated with low suicide acceptability. The finding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an integrated model and demon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the moral community thesis in understanding suicide acceptability. 相似文献
298.
从手术签字审视医疗活动中道德与法律之冲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手术签字不应成为实施手术的必要条件,手术治疗及其他医疗活动中道德与法律之冲突有其产生的理论和现实根源,其实质是利益冲突。合情不合法与合法不合情是道德与法律冲突的两种具体情形。单纯的道德谴责或责任追究无助于,中突的解决,完善法律、提升道德、调适利益是避免及减少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99.
Michael J. Zimmerman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2006,9(5):577-597
This paper considers three general views about the nature of moral obligation and three particular answers (with which these views are typically associated) concern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 if on Monday you lend me a book that I promise to return to you by Friday, what precisely is my obligation to you and what constitutes its fulfillment? The example is borrowed from W.D. Ross, who in The Right and the Good proposed what he called the Objective View of obligation, from which he inferred what is here called the Fir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n Foundations of Ethics Ross repudiated the Objective View in favor of the Subjective View, from which he inferred a Second Answer. In this paper each of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Views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Answers are rejected in favor of the Prospective View and a Third Answ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rospective View for another questio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iginal question are then investigated: what precisely is your right regarding my returning the book and what constitutes its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