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Abstract

The text of the ‘Summary’ of 1523, which forms the basis of this article, has been exhaustively studied in biographies of Bucer, and its theological content has been analysed considerably. I would like to approach it with a question which can appear a little strange. In the years 1522-23, if a Christian layman or woman embraced or shaped themselves to the reforming message of the preacher Martin Bucer, what would that have meant for them in concrete terms in their everyday life? Such a questioning obviously carries with it the risk of too great a subjectivity. I admit this and I accept it. For, on occasions, the reformer himself us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Christian life (pp. 100, 13), of life totally centred in Christ, ‘volkommen christlich Leben’ (pp. 116, 21). Here is the result of researches yet to be completed. This research also needs to be measured against texts from Bucer which stem from his mature years.1  相似文献   
132.
Seventeenth century scholastics had a rich debate about the ontological status and nature of lacks, negations, and privations. Realists in this debate posit irreducible negative entities responsible for the non-existence of positive entities. One of the first scholastics to develop a realist position on negative entities was Thomas Compton Carleton. In this paper I explain Carleton's theory of negative entities, including what it is for something to be negative, how negative entities are individuated, whether they are abstract or concrete, and how they affect their subjects. I argue that for Carleton, negative entities are conceived as spatially extended simples that affect their subjects by means of spatial overlap. I also show how Carleton responds to some theological worries about his realism concerning negative entities.  相似文献   
133.
针灸学的文化属性由其漫长的历史积淀特质所决定,针灸学的科学属性由其在现实中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的探索过程所决定.针灸学的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永远无法分离,但无法实现同一个角度的双面认识.不能以其文化属性而排斥科学属性,不能利用文化角度的认识方法和认识结果取代科学角度的探索方法和探索结果,反之亦然.文化的针灸可以努力固守,以保个性的纯洁与永恒;但科学的针灸需要不断发展,以超越个性文化而走向科学大同.现代针灸学研究应当警惕被文化绑架.  相似文献   
134.
针刺作用四大规律的统一与现代针灸学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求事物的内在联系或内在统一性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目标。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针刺作用的双向调节规律、针刺手法作用的基本规律、针刺时间作用的基本规律、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其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但这四大作用规律在“机能状态”这个基本环节获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135.
医学方法是医学理论发展的显著标志。随着医学方法由自然观察、科学实验到循证医学的依次演进,医学也由古代医学、近代实验医学日益提升为现代循证医学。客观、辩证地认识医学方法的演变过程,对于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先进的循证医学法,促进人类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6.
竞争与情绪对顿悟的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字字谜为材料, 采用“原型学习-问题测试”范式, 考察不同竞争水平(高、中、低竞争强度和无竞争)情境下诱发的情绪效价(积极、中性和消极)对顿悟中的原型启发的影响。结果发现:1)竞争水平对字谜问题解决中的原型启发有显著影响, 低强度竞争水平最有利于靶字谜问题的解决, 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下效果次之, 无竞争条件下效果最差; 2)诱发情绪对靶字谜问题解决的原型启发也有显著影响, 消极情绪和中性情绪下比积极情绪下靶字谜的正确率更高; 3)有无竞争与情绪效价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体现了竞争和情绪这两种动力相关因素在原型启发中的动力作用不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137.
本文介绍了东巴文的构字特点及其性质的争论, 综述了对东巴文认知的研究, 评述了东巴文认知研究对于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指出了东巴文认知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包括继续利用东巴文解决语言认知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为文字进化规律提供证据, 使少数民族语言认知研究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8.
盖彦君  王权红 《心理科学》2013,36(6):1399-1403
为了考察记忆的知觉干扰效应机制,实验采用“学习-测验”范式,探索了在不同程度视觉干扰条件下,再认测验里低频汉字及双字词的记忆成绩。结果发现:(1)在对低频汉字的记忆中,知觉干扰条件引起了“反知觉干扰效应”,知觉干扰条件削弱了对汉字的记忆;(2)低频双字词不存在记忆的“反知觉干扰效应”。结果可以解释为,记忆的知觉干扰效应反映语音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139.
楚简《周易》校释记(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探讨了楚简<周易>蒙、需、讼、师、比、大有、谦七卦的异文,指出"需"字在楚简中实际作"俟",应该是取本义"须待".楚简"惖"作" ",应训为止息.楚简"出事",即"出迕事"、作逆事,也就是"讼".楚简本的" ",较之王弼本、帛书<易经>本及帛书易传<昭力>所引之"次",更近于本字."原筮",即恕免他人的折败.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是说其誠信像太阳一样明亮,象父老一样有威望,为人所信服,就会吉利.王弼本的"征邑国",楚简本作"征邦"是有来源的.汉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为"国",而"邑"疑从"邦"字"邑"旁来,原本当从楚简本作"征邦".  相似文献   
140.
现代广告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波  彭彦琴 《心理科学》2004,27(1):212-213
中国广告要赶超西方广告有也只能先行于文化上的超越,但现代广告利用传统文化创意中出现了“庸俗”、“形式”和“隔阂”的趋势。从心理学角度看,传统文化心理主要表现意象相融的思维方式、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理欲并立的人格特征和灭人合一的集体无意识四个方面。现代广告只有精确把握其精神内核,才能植根于传统文化.创造出广告的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