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0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青少年理想自我表征的丰富性及其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尝试对青少年理想自我表征丰富性进行量化研究,并着重从压力缓冲和人际交往角度探讨了理想自我表征丰富性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以及理想自我表征丰富性与弹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理想自我表征丰富性不存在年龄差异,而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初中男女生之间;丰富的理想自我表征有利于缓冲青少年对压力的负性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同学中的人缘.此外,理想自我表征丰富性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主要通过弹性中介发挥作用,预示着理想自我表征丰富性可能是青少年弹性的重要构成成分.  相似文献   
232.
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批评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33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伤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批评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批评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即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我批评的正向影响随着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增强而减弱。因此,负性生活事件和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33.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雷雳  陈猛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69-177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依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模型,该文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提供了有关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的一些初步知识  相似文献   
234.
张晓  陈会昌  张桂芳 《心理学报》2008,40(4):418-426
通过对102名托班幼儿的母亲和教师间隔9个月的两次测查,考察了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在儿童入园第一年的问题行为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控制了儿童入园三个月时的问题行为后,(1)母子关系无法直接预测入园一年时的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冲突性可以反向预测入园一年时的退缩和违纪问题;(2)儿童性别调节了母子关系冲突性对入园一年时攻击问题的预测,即母子关系冲突性对入园一年时攻击问题的正向预测作用仅对女孩成立,对男孩则不成立;(3)师生关系亲密性调节了母子关系亲密性对入园一年时的退缩、焦虑、攻击和违纪问题的预测,即母子关系亲密性对入园一年时各种问题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仅对师生关系亲密程度高的儿童成立,对师生关系亲密程度低的儿童则不成立;对师生关系亲密程度低的儿童来说,母子关系亲密性对入园一年时的焦虑问题甚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35.
情境与互动:人际互倚及其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菊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28-835
人际互倚理论主要关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依附关系。文章介绍了互倚理论的历史发展,论述了人际互倚理论发展中研究方法的改进:从结果矩阵到转换细目表。方法的改进推动了重视情境的人际互倚情境模式的发展,使人际互倚理论从研究静态人际互倚关系转向研究动态人际互倚的转换过程。该文还对人际互倚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236.
237.
The tradition of anthropological medicine in philosophy of medicine is analyzed in relation to the earlier interest in epistemological issues in medicine around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s well as to the current interest in medical ethics. It is argued that there is a continuity between epistemological, anthropological and ethical approaches in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ree basic ideas of anthropologically-oriented medicine are discussed: the rejection of Cartesian dualism, the notion of medicine as science of the human person, and the necessity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Next, it is discussed why the anthropological movement has been superseded by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medical ethic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esent-day moral issues cannot be interpreted and resolved without clarification of the underlying anthropological images.  相似文献   
238.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上海市180名55岁以上老年人的夫妻关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老年人中,夫妻关系好和较好的占大多数,比例为68.80%;性格、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谐的性生活、家庭经济支配和家务劳动的分担是影响老年夫妻关系的主要因素;夫妻双方共同参与、互相体谅和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夫妻关系。  相似文献   
239.
240.
Gregory R. Peterson 《Zygon》1997,32(4):615-627
Cognitive science is a new paradigm that informs and involves several disciplines, includ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oscience, cognitive psychology, cognitive eth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 Cognitive science studies the mind as an information processor, with the computer often operating as a metaphor for the operations of the mind. Developments in the cognitive sciences stand to affect tremendously how we think of the mind and, consequently, how we think of theological and religious claims that concern the human subject. The unity of self, claims of human uniqueness, the relation of mind and body, human nature, and the personal agency of God are all areas of religious import in which the cognitive sciences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