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6篇
  免费   364篇
  国内免费   39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1 毫秒
901.
弱智儿童心理旋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探讨了一组9~12岁弱智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该组儿童平均年龄10.1岁,平均智商(IQ)53.8(中度智力残疾)。研究结果与正常儿童(均龄8岁)作了比较。结果显示,弱智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明显较之正常儿童为差,智力缺陷对视觉图形空间定向能力(心理旋转)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无论弱智儿童或是正常儿童的结果均未发现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02.
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   总被引:92,自引:10,他引:82  
王登峰  崔红 《心理学报》2003,35(1):127-136
旨在编制能够反映中国人人格结构特点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文中首先分析了直接采用或修订西方人格量表的问题和潜在危险,以及目前国内使用的各种人格量表存在的局限;按照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根据杨国枢和王登峰(1999)以及后来的研究所确定的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模型,提出了QZPS的编制原则和操作程序。按照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含义编写测量项目,并根据小因素和大因素的含义对项目进行修改,初步确定了1600多个项目。经2280名被试的评定,初步筛选出409个项目。再经1099名被试评定,确定了215个项目构成QZPS,测量中国人人格的7个维度和18个小因素。文中还报告了对QZPS的项目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3.
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最优心理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新的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与决策方法。通过分析当前在心理系统中应用层次分析法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应用层次分析法来为心理系统建立最优心理结构的设想。应用这种方法要求所研究的心理系统必须有操作性定义,并能形成判定“最优心理结构”的统一标准,因此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心理量表。文章通过一个例子具体介绍了如何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计算方法来给心理量表中的各个维度赋予理想化的权值及其进一步应用与验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04.
We examined whether clinical progress ratings on the Monthly Treatment and Progress Summary form (MTPS), an idiographic treatment progress measure, were meaningfully related to changes measured by two separate standardized instruments;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Functional Assessment Scale (CAFAS) and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Level of Care Utilization System (CALOCUS). Validity coefficients were examined at intake and three-, six-, and nine-month follow-up periods. Samples were selected for each measure and follow-up period from the population of youth receiving services through the Hawaii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vision’s (CAMHD) system of care. Significant youth improvement was evident on all three measures across all follow-up intervals. The type of changes measured by the MTPS and CAFAS were more alike over longer follow-up intervals than changes measured by the CALOCUS. The MTPS captures distinct aspects of client change that overlaps somewhat with CAFAS and CALOCUS measures. The MTPS is a brief client-tailored measure that seems to provide valid, sensitive, and nonredundant client specific treatment outcome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collected on a frequent basis within a complex system of care.  相似文献   
905.
W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s among perceived fidelity to family-centered systems of care, family empowerment, and improvements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Participants included 79 families, interviewed at two time points across a one-year period. Paired samples t-tests indicated that problem behavior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cross a one-year perio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s indicated that both fidelity to family-centered systems of care and family empowerment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positive change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over a one-year period. However, when family empowerment is entered first in the regres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delity to family-centered systems of care and change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drops out, indicating that family empowerment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centered care and positive changes in problem behaviors. Consistent with other literature on help-giving practices, family empowerment appears to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change within the system of care philosophy of service delivery.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staff train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06.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和检测评价方法等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和不足进行的综述讨论,作者分析指出目前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有关研究成果满足不了中国训练体系下训练实践的需要,提出有必要系统进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实证研究。就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切入点,作者认为应综合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神经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包括:(1)研究建立适合中国运动训练体制与环境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构建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模型;(2)基于此模型研究建立多维检测评价方法系统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研究过程中要将神经生理方法与心理测量、行为观察等方法结合起来同步测量,在训练过程中开展纵向追踪与横向调查综合性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07.
汪航  鞠瑞利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7,30(4):857-860
合作学习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合作互动中解释的作用。Chi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表明解释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学习现象,能够起到修补和建立学习者的心理模型的作用。本研究以28名高一学生为被试,采取了两种程序的合作学习任务,研究中虽然没有发现两种程序在问题解决结果上的显著差异,但是却表现出在心理模型建构方面互动效果上的差异,或表现为同等效果下的互动次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08.
许科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07,30(5):1193-1195
信任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一直是信任研究中争论的焦点。在对理性信任观和非理性信任观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在"有限理性"和"心智成本"的框架下,提出了信任的有限理性观点,对信任的理性观和非理性观点做一整合。  相似文献   
909.
徐胡燕 《心理科学》2007,30(5):1208-1210
本研究采用调查分析法,从中学校长和中学生对心理学教师人格特征期望的视角,来探讨师范大学如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心理学教师,建构心理学教师人格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中学心理学教师健全人格结构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态度品质,积极情感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910.
盖笑松  赵晓杰  张向葵 《心理科学》2007,30(6):1392-1396
采用计票式文献分析技术对国内1994-2005年间关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的35篇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发现所有研究都报告了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存在消极影响。他们存在更多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孤独、冲动等心理健康问题;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完整家庭对照组,主要表现为孤僻、退缩、抑郁、社交不良等行为问题;在人格方面更具神经质特征,表现出更强的掩饰性,人格倾向性容易出现过分内向或过分外向的两极化趋势;在自我意识方面更消极;在学业方面表现较差;知觉到更强的压力而且采用更消极的应对方式,有着更高的犯罪率和自杀意念。对目前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对国内外研究内容和结果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