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7篇 |
免费 | 295篇 |
国内免费 | 105篇 |
专业分类
28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144篇 |
2019年 | 151篇 |
2018年 | 167篇 |
2017年 | 153篇 |
2016年 | 148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384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Searching for items in one’s environment often includes considerable reliance on semantic knowledge.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importance of semantic information in visual and memory search,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whether the items reside in long-term or working memory. In Experiment 1, participants engaged in hybrid visual memory search for items that were either highly familiar or novel. Importantly, the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targets in this hybrid search task necessitated that targets be stored in some form of long-term memory. We found that search for familiar objects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search for novel objects. In Experiment 2, we investigated search for familiar versus novel objects when the number of targets was low enough to be stored in working memory. We also manipulated how often participants in Experiment 2 were required to update their target (every trial vs. every block) in order to control for target templates that were stored in long-term memory as a result of repeated exposure over trials. We found no differences in search efficiency for familiar versus novel objects when templates were stored in working memor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semantic information may provide additional individuating features that are useful for object recognition in hybrid search, this information could be irrelevant or even distracting when searching for targets stored in working memory. 相似文献
122.
Jiří Hanika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2008,37(2):121-140
We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s of formula complexity in weak set theories with the axioms available there. In particular,
we show that swapping bounded and unbounded quantification preserves formula complexity in presence of the axiom of foundation
weakened to an arbitrary set base, while it does not if the axiom of foundation is further weakened to a proper class base.
More attention is being paid to the necessary axioms employed in the positive results, than to the combinatorial strength
of the positive results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23.
运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对网瘾和作弊的责任归因结构及其应对策略。对416名被试的研究结果显示:(1)责任归因的心理结构是一个“责任推断→责任情感→责任行为”的一元结构模式。(2)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推断过程与维纳的经典理论基本一致,但在行为应对策略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3)大学生对网瘾和作弊的责任推断倾向明显并与情感体验基本保持一致,但与行为应对策略存在一定的冲突。(4)大学生在网瘾和作弊的责任推断、情感体验以及应对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4.
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社会对医德的认同度差等原因造成的。医生要学会自我宣泄和解压;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医患双方要相互沟通和理解;政府应为医者创造良好的医者心理健康氛围。 相似文献
125.
精神疾病患者遭受社会歧视的现状及其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由来已久,这种歧视广泛存在于不同的阶层与民族当中,且各有其特点。其对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而且是深刻的,这种影响涉及到了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对各种歧视的特点及其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并对如何减少这种歧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6.
监狱警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监狱警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抽调研究,发现调查对象倾向于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且其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普通人群,在对应对方式有效性的评价(认识)、采取的应对方式(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结果)三者之间存在一致性;男女狱警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且差异显著。这提示我们在进行应对方式干预时要注意男女狱警不同的两性特征和角色期望。 相似文献
127.
在以旋转的米老鼠图形作为测试项目,对每半岁为一个年龄段共133名3.5一6.5岁的幼儿进行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幼儿在4岁时已经开始建立心理旋转能力.其发展特征呈连续性;男女幼儿间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存在,但统计结果提示无显著性意义;男女幼儿在5-6岁间都发现有一个负增长阶段,其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28.
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估:大学生与成人及住院病人的纵向横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比一般成人更严重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质疑。使用总量4268人的样本,应用自编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PHS)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人群与一般成人同期相比,心理问题并非更严重。5项分量表中3项(抑郁、焦虑、躯体化)成人却明显比大学生人群要高,另外两项(强迫和精神病性)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但是,10年后的大学生与10年前的大学生在所有分量表上均见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10年的变迁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非常明显的增长趋势,日见复杂化,虽然不能说比成人更严重,但是也足够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将不同人群样本的数据按心理障碍严重性进行排列,依次是: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成人、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9.
关于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117名体育高职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测量、访谈等方法对在校体育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作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自编的“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体育高职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9.4%;(3)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在不同专业学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不同类别学生间存在显著差异,三校生(来自职校、技校和中专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因素和学习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4)人际交往因素和学习因素对体育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建议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在学生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