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5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29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423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农村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包括双孤儿童、单孤儿童和非孤儿童)在经历了父母感染艾滋病、父母因为艾滋病丧亡后的歧视经历和歧视知觉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了1221名被试,测查了他们的歧视经历、歧视知觉、心理健康(抑郁、孤独、自尊).经过数据分析发现:(1)歧视经历和歧视知觉存在显著的年龄段和儿童类别的差异,12岁及以下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13岁及以上的,双孤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单孤儿童和非孤儿童;抑郁、孤独和自尊存在显著的儿童类别差异,双孤儿童、单孤儿童差于非孤儿童;且孤独和自尊还存在显著的年龄段差异,12岁以下的儿童差于13岁以上的;(2)不同歧视经历和歧视知觉的儿童在抑郁、孤独和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均是歧视经历、歧视知觉多的儿童抑郁和孤独严重、自尊低;(3)歧视经历对抑郁、孤独和自尊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歧视知觉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王墨耘  高坡 《心理学报》2010,42(12):1137-1147
作者用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考察, 基本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形式(充分关系、必要关系和析取关系表达形式)和作为心理模型外显建构的可能性判断任务对条件推理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发现, 条件推理的语义关系表达形式效应显著, 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形式对被试条件推理有显著的影响, 条件推理成绩随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的外显程度增加而增加; 被试在可能性判断任务中对条件句所含心理模型的外显建构并没有明显改善条件推理的成绩; 在有可能性判断任务条件下, 被试外显心理模型建构的成绩变化模式并不能一致地预测条件推理成绩的变化模式。这些结果说明, 人们的条件推理可能并不是完全基于心理模型建构, 而是还受对条件句前后件之间语义关系理解的影响; 条件句表达形式中语义关系的外显内隐模式影响对条件句语义关系的知觉理解难易, 从而影响相应条件推理的成绩。  相似文献   
993.
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服务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导来维护与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活动。它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必然联系,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它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具有表征、构建、指导、唤起功能; 对心理健康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人格、应对方式以及服务态度和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与儒家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心理健康服务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构建适合中国文化土壤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研究儒家文化传统对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观念、理论及实践操作层面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94.
The extended, inconclusive debate over distinguishing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has been muddied by two underlying issues. The scientifi c identity that psychoanalysis claimed, leading it to affi rm that it was more than a treatment modality, was in confl ict with the actual therapeutic mission it assumed. Psychoanalysis was further hampered in those discussion by its internal confl icts over doctrinal purity; deviations for psychotherapeutic ends were vulnerable to the charge of dissidence. More recently, the debate has been clouded by the fact that newer candidates, by and large, can anticipate careers primarily as psychotherapists, driving a wedge between generations within institutes. The course of the debate an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it are affected by the form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psychoanalytic establishment and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including government agencies. In the long run, it appears to make little difference whether psychoanalysis is offi cially recognized as a mental-health treatment, as in Germany, or attempts to maintain its independence, as in the UK. Finally, as the debate appears to be winding down, the fate of dynamic psychotherapy is also in the balance. If in the past psychoanalysis seemed at risk of losing its specifi c identity, today dynamic psychotherapy is in danger as well.  相似文献   
995.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some types of judgments are influenced by the results of an explanation‐seek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 The present experiments investigated novice investors' stock price forecasts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a narrative story order was hypothesiz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herent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at would affect how information was interpreted and subsequently used to predict stock price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utcome information had a distinctively high impact, but only when the information was read in story order.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presentation order affects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evidence relevant to the forecast, and the form of that mental representation moderates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pieces of information on the ultimate judgment.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6.
自精神病学纳入医学的范畴之后,精神疾病的诊断因为其所声称的科学手段而被认为是科学的判断.20世纪中叶开始的反精神病学运动全面否定其科学性,认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是单纯的伦理价值判断.两种观点都显得过于极端.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决定了精神疾病的诊断是科学判断基础上的伦理判断.其中科学的判断不是决定性的,而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是伦理的判断,只是这种伦理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而已.  相似文献   
997.
论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法律制度的日渐发展和完善,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鉴于司法精神病鉴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对中外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历史及现状的考察上,结合对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相关制度的分析和研究,对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8.
刘希平  唐卫海  方格 《心理科学》2005,28(1):192-196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以Piaget为代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学说”;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元记忆“的研究;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心理理论”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就“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两大研究热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的研究。文章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这两次研究浪潮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相互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特别对其分离与统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9.
杨家忠  张侃 《心理科学》2005,28(2):264-268
以24名参加飞行员心理选拔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模拟过程监控任务,以反应时、心理负荷与情境意识为指标,考察了数据-笔墨比率在动态图形显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低数据-笔墨比率显示条件下的反应时较短、情境意识较高,即适当增加表达数据点之间关系的笔墨虽然会降低数据一笔墨比率,但有助于监控绩效。实验结果说明,在将静态图形显示的设计原则运用于动态显示设计时,应对其适用性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000.
江琦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5,28(4):841-844
采用《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量表》对重庆市5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整体发展良好;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及其主要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和学校类型主效应,存在年级和学校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大致相似的阶段:初中阶段总体发展水平相对高于高中阶段;高中和初中阶段分别存在一个由高到低逐年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