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8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143篇
  3784篇
  2025年   12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502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persistence of intergroup conflicts around the world creates urgency for research on child development in such settings. Complementing what we know about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this article, I shift the focus to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Developmental Peacebuilding Model (DPM). The DPM makes three main contributions: It (a) integrates a developmental intergroup framework and socioecological perspective with a peace-building paradigm to examine the target and type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n settings of intergroup conflict; (b) outlines how children’s outgroup prosocial behaviors, which promote constructive chang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al ecology, can be understood as peace building and fostering social cohesion; and (c) ha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global policy.  相似文献   
92.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mental illness stigma in people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people with a diagnosis, and family members.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groups. Implicit stigma was found throughout the sample, with lower scores in the younger age group.  相似文献   
93.
宋晶晶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46-1455
个体间表现出的昼夜节律差异现象可以从日周期类型上进行分类, 包括偏爱早睡早起的清晨型, 偏爱晚睡晚起的夜晚型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已有研究表明, 夜晚型与心境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进食障碍等心理疾病有关, 而日周期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能受到基因、社会时差、人格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应改进研究设计和测量方法, 深入考察日周期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以及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推进日周期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94.

2017年8月1日~9月30日,在全国45家医院进行了电子问卷调查,旨在从医方角度调研麻醉科医患关系的现状。结果显示在导致医患沟通不畅的原因中除客观因素(病情复杂及疗效不确定)之外,麻醉科医务人员对患者防备心理过重位列首位(37.8%),其次为沟通时间不够(33.4%)、沟通意识缺乏(29.2%)以及沟通能力不足(28.3%),由此可见如今麻醉科医患沟通问题比较突出。建议麻醉科医生通过转变医疗观念,强化沟通意识;掌握语言工具,提高沟通技能;积极向患者科普麻醉学科的进展和局限等综合措施,逐渐改善麻醉科医患沟通现状。

  相似文献   
95.
程真波  黄宇霞 《心理科学》2013,36(4):822-826
为探究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情绪冲突效应,本实验给被试呈现两种时长(150ms或1500ms)的刺激,令其分别完成对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面孔任务”和“词任务”。结果发现:只有“面孔任务”中出现Stroop效应,产生情绪冲突,而在“词任务”中未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ms时,情绪词影响情绪面孔加工从而引发个体的情绪冲突,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0ms时,“面孔任务”中的Stroop效应消失。这提示了呈现时间是影响面孔-词Stroop范式中情绪冲突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
自尊是包含能力和价值的重要心理资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多年来,我们围绕自尊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建构及其相关的实证研究。其中,理论建构包括对自尊内涵和本质的探寻、\"倒立的金字塔\"自尊结构模型的建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对个体自尊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婴幼儿早期自尊的观察研究、小学生自尊发展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横向和纵向比较、特殊群体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最后,运用实验方法分析了诱发失败情境下自尊对不良情绪的缓冲作用,不同自尊类型被试的记忆偏向和情感反应。这些研究为丰富国内自尊领域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7.
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景怀斌 《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
儒家思想曾居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鉴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对心理健康作用的必然性,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应当充分关注。文章强调,不宜刻板化否定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基于心理咨询的常见问题,文章初步讨论了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可能有贡献的9个领域:人生意义、应对、生死教育、哀伤辅导、心理调节、人际认知、社会生活技能、人格发展、心理咨询技术等。进而,讨论了以儒家思想为资源,以心理学为目的,通过整理和发现、发展、操作化和验证等环节,构建儒家心理咨询学说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98.
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 自我损耗是生活中诸多的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 自我损耗理论在发生领域、损耗状态的时限和内在机制等方面均有所发展; 对自我损耗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于认知、情绪及人格特质等领域; 自我损耗后效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应用化的趋势。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自我损耗的机制, 对影响因素和损耗后效上存在的争议进行澄清, 并在测量工具上寻找突破以满足理论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9.
随着劳动力结构与工作特点的巨大变化,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外研究主要从工作、家庭与个体三个层面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变量、后果变量及干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前因变量主要包括工作与家庭层面的压力、特点,性别等;后果变量主要涉及个体的工作家庭满意感、组织承诺、离职和心身健康;干预策略涉及家庭友好政策和个体应对方式等。作者认为今后研究可以在工作-家庭冲突积极面、跨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00.
董妍  王琦  邢采 《心理科学》2012,35(2):487-493
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密切的关系。首先,积极情绪不仅能够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能够影响非传染性疾病病情、病程及死亡率。其次,积极情绪能够降低个体的心理易感性,使个体更好的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最后,现有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社会交往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现存的直接效应模型和压力缓冲模型解释了积极情绪直接和间接促进健康的机制。未来的研究还需在研究方法和模型完善等方面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