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9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9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从语言到思想:基于指称问题考察分析哲学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远 《现代哲学》2004,(1):75-80
本文通过追溯当代内容理论的语言哲学和现象学起源,以指称性概念和意向性概念为核心,简要刻画了指称理论和内容理论的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借助语言指称问题和心理指称问题的平行关系,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从语言哲学到心灵哲学的范式转移的动机和方法勾勒出一个考察纲要。  相似文献   
182.
认知主义与联结主义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华 《心理学探新》2004,24(3):3-5,9
认知主义的研究定向和联结主义的研究定向是广义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两种主要研究范式。这两种研究范式都各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也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成就,同时也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通过对两种研究范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二者的相互沟通和融合才是认知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3.
学业不良的相对性涵义及测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沈烈敏 《心理科学》2004,27(1):88-91
本文在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业不良概念以及在心理学限定方面差异的基础上,就学业不良的相对性涵义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相对性学业不良者的测定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主要涉及到关于学业不良的相对性涵义、美国与我国对相对性学业不良者实际心理限定方面的差异;研究了“智力-成绩差距”的测定问题,包括客观判定标准值、自我主观认知因素的测定和教师的观察判定。  相似文献   
184.
刘正奎  张梅玲  施建农 《心理科学》2004,27(6):1404-1406
检测时是信息加工速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智力与信息加工速度关系的研究领域内一种重要的实验范式。文章在简要介绍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检测时范式的实验任务、基本原理以及检测时与智商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与反应时范式的比较,讨论了检测时范式在智力与信息加工速度研究中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其在解决相关研究领域问题上的方法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5.
领导-部属交换的多维结构及对工作绩效和情境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两项研究,对领导-部属交换的结构及其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情境绩效进行了探讨。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来自不同企业的员工及其主管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领导-部属交换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由情感、忠诚、贡献和专业尊敬四个维度组成。单维度的领导-部属交换和多维度的领导-部属交换都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情境绩效具有预测作用,但多维度领导-部属交换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86.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4,27(2):434-437
内隐学习自提出以来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近40年内隐学习领域的研究在本质上都基于几种经典的研究方法和实验逻辑。本文拟对这些代表性的内隐学习研究方法做系统的介绍和归纳。  相似文献   
187.
从认知的视角研究权力已是目前权力研究的主流,但权力的认知研究结果和外部效度均受制于其实验操作范式.对国外现有权力操作范式进行分析,可在促进其完善的同时,更对建构适合中国背景下的权力操作方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对现有主流权力操作范式,即奖惩法、回忆法、信息控制法、具体数值法、BATNA法、语义唤起等方法介绍,以及对其实证应用与检验结果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各种范式的优势与不足.现有学者较少意识到该点,使用各范式时不加区分,这引起了各范式在适用研究、多等级操作、相关概念操作等方面的混乱.未来研究仍需从角色分配、区分自我权力与他人权力操作、操作检验等角度,改进现有权力操作范式.  相似文献   
188.
采用改进的flanker范式,探讨了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社会分类的影响,并考察了匹配刺激出现概率对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影响社会分类的调节作用。实验一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激活后,按性别分类时,匹配刺激中和不匹配刺激中面孔分类反应时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但按年龄分类时,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二表明,匹配刺激出现概率为80%时和50%时,匹配刺激中和不匹配刺激中面孔分类反应时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但当匹配刺激出现概率为20%时,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与该刻板印象对应的社会分类有显著的影响,对与该刻板印象无关社会分类不会产生影响。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社会分类的影响受匹配刺激出现概率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9.
陈穗清  张积家  肖二平 《心理学报》2011,43(9):1013-1025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 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汉语口吃者的语义编码。实验1发现, 在基本水平命名中,口吃者与非口吃者均表现出语义干扰效应, 语义相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显著长于语义无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 口吃者在语义相关干扰条件下所受到的干扰比非口吃者大; 在类别水平命名中, 口吃者与非口吃者的表现类似, 都表现出语义促进效应, 语义相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显著短于语义无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 语义相关干扰词的命名错误率也显著低于语义无关干扰词的命名错误率。实验2发现, 在基本水平命名中, 当SOA为-200 ms、-100 ms和0 ms时, 语义相关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在语义无关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 当SOA为-100 ms和0 ms时, 口吃者的语义干扰效应比非口吃者更加明显。整个研究表明, 口吃者的语义编码出现了延缓, 口吃者比非口吃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排除语义干扰词的干扰。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关于口吃的多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90.
The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FMPS) is a widely used measure of perfectionism.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nature of the factors of the FMPS have resulted in mixed findings and have failed to identify a stable factor structu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FMPS using both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addressing previous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Participants were 6,449 students from two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suggested a five‐factor model and a reduction in variables from 35 to 29 (FMPS‐29). CFA demonstrated goodness of fit of the revised measure. We also compared our model with a number of existing measurement models of perfection and found the proposed model provided a superior fit for this university student population. Support was found for the two second‐order construct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although there appears to be little benefit in using this model over the first‐order mode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