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118篇
  13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162.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268名中学教师在厌学、退缩行为、自我中心、攻击性行为和考试焦虑五种问题情境下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有效性和使用可能性的评定以及性别、教龄因素对教师评定策略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具有情境性,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不尽相同。在厌学和退缩行为情境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自我中心情境中,行为疏导型策略更有效;攻击行为情境中,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在焦虑情境中,言语疏导型策略更有效。在采用可能性的评定中,对学生的厌学、退缩行为、自我中心和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境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行为疏导型策略。(2)与性别相比,教龄是影响教师评定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有效性的较为敏感的变量。在厌学情境中,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认为责任转移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自我中心情境中,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认为责任转移型策略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3.
数学应用题中的语言成分可能对被试问题解决过程产生复杂影响。通常, 这种影响对所有被试并非完全一致, 而是具体数学题目特征与特定被试的认知特性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采用多元随机效应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的建模方法, 分析了数学应用题中语言成分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影响。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分析了语言成分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平均效应, 同时给出了相应的随机效应, 揭示了相应成分对不同个体问题解决过程的具体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较难的项目倾向于单词更多, 命题密度更高, 要求对图/表信息进行编码和转译, 或者根据问题表述生成数学公式。项目命题密度影响效应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项目命题密度对能力较低的被试的影响高于对能力较高的被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4.
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学校联结量表、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调查表和焦虑抑郁量表对12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青少年感恩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学校联结的同学支持、教师支持和学校归属感三大成分在其中的系列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恩与其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以焦虑抑郁为指标)均显著负相关;(2)学校联结三大成分在感恩与其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之间均起着系列中介作用,即感恩对青少年学校归属感既有直接影响,也通过增强同学支持和教师支持间接促进其发展,进而学校联结的三成分共同作用减少青少年的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65.
问题解决中策略的变化:一项微观发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辛自强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03,35(6):786-795
以30名小学三年级儿童为被试,以一种特殊的方程问题为材料,采用微观发生法,先后进行了5次测查,收集了解题后的口语报告资料,从策略变化的路线、速率、广度、来源以及变化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详细探讨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变化过程。结果发现,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被试缺乏相应知识和专门的解题策略,这时以使用多种常规策略以及错误策略为主;此后,当被试建构起对问题的正确表征时,就以使用正确策略为主,甚至发现了非常有技巧性和领域专门性的快捷策略,这时策略的数量明显减少;在面临难度较大的迁移题目时,快捷策略的使用率又降低,而更多借助于常规策略。可见,策略的获得是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由多种尝试到选择其一、由一般到专门的演化过程,这主要是一个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当然也受到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提供的知识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快捷策略的获得受到问题呈现模式的影响。总是呈现相同题目的单一模式有助于快捷策略的发现,而在混合训练中,插入不同性质的题目会干扰快捷策略的发现;但是,当面临迁移问题时,单一训练相比于混合训练的优势会消失。此外,正确使用常规策略是发现快捷策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6.
小学2~4年级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策略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比较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一致和不一致应用题上看,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学差生较多地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除学差女生的解题正确率低于学差男生的正确率,学差女生自我报告中直接转换策略的使用多于学差男生外,在其它方面,性别差异并不显著;(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优生在使用问题模型策略上越来越成熟,学差生并没有学会使用更加有效的问题模型表征策略,仍然停留在直接转换策略上,但他们在关于策略使用的认识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7.
以小学六年级思考型和冲动型儿童各32名为被试,通过考查儿童在完成不同难度拼图任务时的表现,探讨不同认知风格儿童在问题解决中认知活动和元认知活动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线与离线元认知监控均表现出认知风格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在简单和中等任务中,思考型的儿童运用更多的在线元认知监控,进行计划和检查的时间更长。离线元认知监控的差异只表现在简单任务中,思考型比冲动型儿童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预测和评价;(2)在问题解决结果上,认知风格不同的儿童完成任务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冲动型儿童解决问题的操作步数多于思考型儿童;冲动型儿童更多地使用主体参照策略,而思考型儿童更多使用线索推断策略。  相似文献   
168.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济南市一所重点中学选取887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采取匿名的方式让被试报告与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以及自己的社会适应情况,以此探讨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上,青少年报告的亲子沟通问题并不是很多.在9项亲子沟通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行为约束,排在最后一位的问题是缺乏信任.除高二和高三学生外,男女生,以及初一到高一学生的情况基本与总体相似;(2)男生报告的缺乏分享明显多于女生,而在9个方面的亲子沟通问题均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且随年级升高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在缺乏分享方面,初二学生的得分最高,而其余8个方面均为初三的学生得分最高;(3)所有亲子沟通问题均与青少年的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4)亲子沟通问题的不同方面可以预测不同方面的青少年社会适应,但对自尊和抑郁的预测作用超过对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9.
By generalizing and completing the work initiated by Stefanutti and Albert (2003,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9, 1455),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of a theoretical approach whose primary goal is to construct a bridge between problem solving, as initially conceived by Newell and Simon (1972, Human problem solv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nd knowledge assessment (Doignon and Falmagne, 198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23, 175; Doignon and Falmagne, 1999, Knowledge spaces. Berlin, Germany: Springer-Verlag.; Falmagne et al., 2013, Knowledge spaces: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 Falmagne and Doignon, 2011, Learning space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mathematics. Berlin, Germany: Springer-Verlag.). It is shown that the collection of all possible knowledge states for a given problem space is a learning space. An algorithm for deriving a learning space from a problem space is illustrated. As an example, the algorithm is used to derive the learning space of a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whose problem space is well known: the Tower of London (TOL; Shallice, 1982,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98, 199). The derived learning space could then be used for adaptively assessing individual planning skills with the TOL.  相似文献   
170.
Problem-solving therapy (PST) is a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typically considered to be a member of the cognitive and behaviour therapies family, and is based on a biopsychosocial, diathesis-stress model of psychopathology. The overarching goal of this approach is to promote the successful adoption of adaptive problem-solving attitudes and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ertain behaviours as a means of coping with life stressors in order to attenu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uch event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in addition to accumulating strong support for its efficacy as a clinical intervention, similar to many other forms of psychotherapy, PST has undergone various evolutionary changes. Developed primarily as a more cognitive-based approach, due to the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at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mpact of affect on problem solving, PST has evolved into emotion-centered problem-solving therapy (EC-PST). This article provides for a brief excursion into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PST and why it has evolved into EC-PST, as well as providing support for its characterisation as a transdiagnostic approach. In addition, several meta-analyses that underscore its efficacy are described, as well as the most recent clinical guidelines that comprise EC-P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