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04篇
  72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2~3.5岁是婴儿成长到幼儿的重要发展转折期,也是儿童执行功能及言语能力的发展萌芽期。研究通过测查北京市81名2~3.5岁儿童在固定盒子任务、搭积木任务、A非B任务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上的表现,探究了该年龄段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各成分间的内部关系、以及言语能力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3.5岁期间,除认知灵活性外,儿童的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均快速发展,其中,2.5岁前后是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的重要发展时期;(2)在2~3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工作记忆之间相关密切,在3~3.5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抑制控制的相关密切,3岁是儿童执行功能内部成分关系的重要发展转折期;(3)在2~3.5岁期间,儿童言语能力呈现快速发展,并且言语能力对该年龄段执行功能各成分间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同言语能力的儿童在执行功能各成分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2.
从“畏死的恐惧”出发重塑扎根生命的道德基础,即道德行为和“生-生”式的道德关系是人的本真需要,道德权威性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共同体这一“内在永恒大我”和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这拯救了道德相对主义,也使个体作为潜在的人类生命共同体而能以“与永恒相关的生命意义”推开恐惧。进而,道德行为是出于内在自由而达于实在的自由的。道德主体应具备的道德实践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和勇气。生存性境况中的原子式个体不具备道德实践能力,生命境况中的“超个体的个体”才有此能力。由此,人类道德无力症和道德冷漠症的根源是西方主流伦理理论的前提错误,即以原子式个体充任道德主体。它是医疗纠纷和暴力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53.
54.
55.
现在,等值越来越受到各考试测验机构及测量学研究人员的重视,特别是项目反应理论等值的优越性更使他们有了信心。然而,很多人却没有注意到被试能力分布形态可能给等值结果带来的影响效果及程度。本研究以项目反应理论两级记分模型的项目参数等值在不同被试能力分布形态下的结果差异作为重点,探讨被试抽样偏差可能给项目特征曲线等值带来的误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被试能力分布形态会显著地影响项目参数等值的系数,特别地,能力分布的偏态系数与等值方程的截距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能力分布形态的变化对等值方程中斜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6.
本研究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访谈及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的认知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大学生所认知的自己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由自我调控、社会应对、学习和人际交往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组成,它们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57.
幼儿元认知"乐观主义现象"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凯 《心理科学》2006,29(4):909-912
儿童元认知发展是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其中儿童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与评估又是研究者很感兴趣的课题。大量研究表明,与年长儿童和成人相比,年幼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在各种任务中的成绩作出不切实际的高估,这种高估具有跨领域的一致性,并且具有内在固执性,即通常不受过去失败经验的影响。这就是所谓幼儿元认知“乐观主义现象”。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整体回顾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作出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58.
The discussion between Searle and the Churchlands over whether or not symbolmanipulating computers generate semantics will be confronted both with the rulesceptical considerations of Kripke/Wittgenstein and with Wittgenstein's privatelanguage argument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wrong place: meaning does not emerge in the brain. That a symbol means something should rather be conceived as a social fact, depending on a mutual imputation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of the participants of a linguistic practice to one another. The alternative picture will finally be applied to small children, animals, and computers as well.  相似文献   
59.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eed for cognition. knowledge, and verbal ability. Participants completed scales that measured their need for cognition, verbal ability, and knowledge about people and event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Vietnam War era. Correlational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need for cognition scores were modestly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verbal ability and knowledge and that verbal ability and knowledge were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eed for cognition and knowledge was small but significant when verbal ability was controlled. The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ese results is that need for cognition contributes to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beyond the contribution of verbal ability.  相似文献   
60.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perceived ability to deceive (PATD) scale predicts ability to deceive in a vocational testing context. Using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participants (= 85 student and community members) completed the PATD scale and a personality measure under standard instructions before being asked to fake the personality measure as if they were applying for a job in the police force. Based on extant research, successful faking was operationalised as elevated scores on conscientiousness and extraversion and reduced scores on neuroticism. Analysis via independent t-test did no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PATD predicts faking succes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D and intention to fake, as well as extend examination of PATD to other deception-related contex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