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We review recommendations for sequencing instruction in receptive and expressive language objectives in early and intens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EIBI) programs. Several books recommend completing receptive protocols before introducing corresponding expressive protocols. However, this recommendation has little empirical support, and some evidence exists that the reverse sequence may be more efficient. Alternative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teaching receptive and expressive skills simultaneously (M. L. Sundberg & Partington, 1998) and building learning histories that lead to acquisition of receptive and expressive skills without direct instruction (Greer & Ross, 2008).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se recommendations also is limite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assess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receptive-before-expressive, expressive-before-receptive, and simultaneous training with children who have diagnose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addition, further evaluation is needed of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multiple-exemplar training and other variable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efficiency of receptive and expressive instruction.  相似文献   
232.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parent-implemented mand training on the acquisition of framed manding in a 4-year-old boy who had undergone partial hemispherectomy. Framed manding became the predominant mand form when and only when the intervention was implemented with each preferred toy, but minimal generalization to untrained toys nevertheless occurred. A pure mand test suggested that manding was controlled by the relevant motivating operation.  相似文献   
233.
234.
张博  黎坚  徐楚  李一茗 《心理学报》2014,46(12):1823-1834
以北京市某中学和某小学11~14岁之间294名学生为被试, 其中超常儿童131人, 普通儿童163人。采用推箱子任务, 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数据, 从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认知效率三个维度来考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差异。结果发现超常儿童在问题解决能力的三个维度上均优于普通儿童, 两类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模式不一致:超常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快后慢, 快速发展期在11~12岁半之间; 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慢后快, 快速发展期在12岁半~14岁之间。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差异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35.
时距长度和速度变化对进度条时距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度条在人机交互界面中具有广泛应用。本研究运用单任务的预期式范式和口头估计法,探究速度变化对不同时距长度进度条的时距知觉的影响,为进度条的智能化设计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时距长度影响个体的时距估计,时距长度与时距估计比率分数成反比关系;(2)进度条的不同速度变化趋势影响进度条时距知觉,在持续时间相同的匀速、减速、加速和先加后减四种进度条类型中,加速进度条的时距知觉最短,而匀速进度条时距估计最长。  相似文献   
236.
预见是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或者需要什么的能力,是对未来自我状态进行的推理。该研究由两部分实验组成。实验1以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Atance和Meltzoff(2005)的非言语研究范式,探讨了预见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4岁以后,幼儿能够根据未来的需要选择适宜的物品。实验2以4~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预见与抑制控制和心理理论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抑制控制对幼儿的预见能力存在直接的预测效力,而心理理论则是通过抑制控制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地作用于预见过程。  相似文献   
237.
蔡艳  丁树良  涂冬波  戴海琦 《心理科学》2012,35(6):1497-1501
传统上,群体评估都是以个体的评估结果的平均值为基础进行的。而群体水平IRT理论则可以避开对个体的评估,直接实现对群体的评估,它具有许多传统方法难以企及的优点。本文将群体水平IRT模型应用于2007年某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410所学校的能力评估,评估结果发现:410所学校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几乎都在[-1,1]区间内,没有能力极高或极低的学校。对这些学校而言,测验中所有项目的难度较易,区分度适中。所有的评估结果与IRT模型的评估结果在 的水平上相关显著,表明GIRT模型在实践中是可以选择的一种群体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38.
信息降格说认为, 感觉功能老化使认知系统难以获得良好的信息输入, 并必须牺牲有限的认知资源获得更好的刺激信息, 使能用于认知加工的资源不足, 造成认知老化。为探讨感觉功能对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作用, 该研究采用2(年龄组:年轻、老年组)×4(视知觉压力水平:高、中、低、无噪音)的混合设计, 考察年轻、老年组在相同视知觉压力下基本心理能力的年龄差异。结果发现和无噪音条件相比, 相同视知觉压力下基本心理能力(数字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的年龄差异减小, 甚至消失, 一定程度上支持信息降格说。视觉功能衰退可能是影响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重要因素, 但这种作用受认知资源的调节。  相似文献   
239.
工作记忆是当前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其言语子系统与视觉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颇具争论性的问题。实验1、2采用双任务范式考察了言语工作记忆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满负荷言语负载条件下的视觉记忆的成绩显著低于无言语负载条件。这表明,言语工作记忆影响了视觉工作记忆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240.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use of overt and covert self-rules in the acquisition, maintenance, and generalization of a chained task by adults with mil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This research differed from previous research in that the experimenter did not deliver reinforcement for correct responses during training, and we examine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each self-rule statement and each subsequent response on each tri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lf-rules participated in control over participants' responding, in that the skill was acquired and shown to generalize in the absence of experimenter-delivered reinforcement. Moreover, performance was shown to deteriorate when the emission of overt, but not covert, self-rules was block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