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6篇
  5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基于进化心理学的生命史理论,通过两个实验探讨性别比和童年经济状况同男性性态度间的关系。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启动被试的性别比感知,结果发现感知性别比和童年经济状况对未婚男性的\"随意性行为\"态度表现出显著的交互效应:童年家庭经济状况差的未婚男性在感知到周围女性数量相对充裕的情境下,其性开放态度会较感知到周围男性数量充裕时明显上升;童年家庭富裕的男性的性开放态度在不同感知性别比下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52.
大量行为研究表明,个体对4以上非符号数量的加工存在加工机制分离现象,但是相关的神经机制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选取21名大学生被试,结合ERP技术和数量判断任务,以数量比率效应为指标,比较4以上不同大小数量加工的神经反应模式。结果显示,大小数量加工条件下数量比率效应对P2p成分幅值的调节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支持了小数量加工基于数量属性,大数量加工基于非数量属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553.
面相是辨识和推断他人品格以及行为习性的重要因素,但其内在机理有待深化。基于一般认知视角和进化认知视角,从面相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出发,阐述面相识人的过程及其影响效果。从一般认知视角来看,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认知加工系统对识别个体特质产生影响,识别到的个体特质在判断(能力、收入、社会层级)以及决策(信任、招聘与晋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进化认知视角来看,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进化选择机制对识别个体健康、基因状况发挥作用,进而对判断(婚姻满意度、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择偶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面相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特质等因素。未来研究应该考察不同面相之间的交互作用,探索面相识人效果的边界条件,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面相研究的外部效度,关注后天修饰的面相的影响效果,开展本土情境下的面相识人研究,从而丰富面相的研究内容,构建更加系统的面相研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54.
从伦理学的视角探讨我国医联体实践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其中包括医联体的概念问题, 以及医联体实践的后果或效用问题, 并对医联体实践后果的解释进行了分析。进而, 根据对上述问题的研讨结果, 指出我国决策者在建立医联体上存在的认知误区。最后, 指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改造我国“支离破碎”的初级医疗系统, 使之成为健全的基础医疗卫生系统, 并将此置于整体医疗卫生工作的优先地位, 唯有在此健全的基础医疗卫生系统基础上, 才能使为特定目的建立的医联体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555.
田伟  辛涛  康春花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6):1036-1046
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 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IRT)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基本工具。最近, 由于IRT模型的不断扩展与EM (expectation-maximization)算法自身的固有问题, 参数估计方法的改进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介绍了IRT模型中边际极大似然估计的发展, 提出了它的阶段性特征, 即联合极大似然估计阶段、确定性潜在心理特质“填补”阶段、随机潜在心理特质“填补”阶段, 重点阐述了它的潜在心理特质“填补” (data augmentation)思想。EM算法与Metropolis-Hastings Robbins-Monro (MH-RM)算法作为不同的潜在心理特质“填补”方法, 都是边际极大似然估计的思想跨越。目前, 潜在心理特质“填补”的参数估计方法仍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56.
基于等级反应模型的属性层级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祝玉芳  丁树良 《心理学报》2009,41(3):267-275
给出基于等级反应模型的属性层级方法(Attribute Hierarchy Method, AHM),并简记为GRM-AHM,提出了相应的确定GRM-AHM的期望项目反应模式全集的方法和一种新的归类法LL。用蒙特卡洛模拟实验比较GRM-AHM的几种归类法的归准率(属性模式归准率和单个属性的平均判准率)。结果发现,新归类法的归准率与AHM中的方法A差不多,但比方法B高很多;随着被试作答失误率的提高,它们的归准率都有所下降。在归类精度和简单性方面,GRM-AHM都比Bolt等(2004)提出的多级评分融合模型(Fusion Model)好  相似文献   
557.
说服效应是指面临说服性信息时, 个体态度发生转变并影响其决策行为的一种现象, 该现象普遍存在于政治选举、生活消费及商业广告等领域,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说服效应的两个主要理论模型包括双加工模型和自我功效理论。信息源的可信度、情绪、信息框架、社会网络、事件卷入度等是影响说服效应的主要因素。说服效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公开承诺和自我控制。未来的研究应该从说服效应的产生根源、特征成分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58.
    
Individual judgments are sought in order to elicit values of the entries of 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ces i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ome of these matrices are more consistent than others. But throwing out inconsistent matrices reduces the number of matrices. In this article, we propose a resampling technique to generate sets of 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ces, which pass the consistency check. The advantage of the resampling technique is that one can generate as many sets of 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ces as needed to select the ones that satisfy the consistency requirement. Based on these selected matrices, the priority weights of the alternatives are then estimated. We propose rank‐based statistical procedures to check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stimated priorities of the alternatives to establish their most significant rank order.  相似文献   
559.
Whe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ratios are normalized to sum to unity, the unit of measure becomes obscur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obscurity and whether ratio measurement is possible when there is no prior knowledge of the measurement unit. Initially, we look at ratio scales of tangible attributes of objects with well‐known measures. Then, ratio scales of unknown intangible attributes of objects are analysed. We discover that natural zero and a specific unit of measure are not necessarily used explicitly in deriving ratio scale measures. Nevertheless, the derived scale does have a derived unit of measurement. We conclude that although composite multi‐criteria answers are possible in ratio form,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at a unit of measure exists if ambiguities are to be avoided.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