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7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89篇
  150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陈桄  朱皕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625-630
在婴儿早期的视觉经验中,面孔是最特殊的一类刺激,小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喜欢看面孔,这种现象称为面孔偏好。面孔偏好的发展反映了婴儿知觉能力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该文系统介绍了线性系统模型、右脑优势模型、CONSPEC理论、视觉模块理论和非特异化识别理论5种最主要的婴儿面孔偏好理论,并对这些理论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对面孔偏好研究的新趋势和未来方向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282.
刘希平  李永梅 《心理科学》2007,30(5):1091-1094,1072
关键诱词是指在学习中没有出现的、跟所学单词有一定关联的词。学习者对关键诱词提取时错误再认率(即虚报率)较高,这被称之为错误再认现象。有人认为是要点表征导致了错误记忆,但也有人认为记忆中是字词表征起主要作用。本研究针对要点表征和字词表征对中学生英语单词学习中错误再认的影响进行了2×7的混合设计,分别考查了分类分组呈现单词和随机呈现单词对中学生英语单词再认的影响,同时考查了关键诱词的虚报率与学习次数的关系。发现:(1)学习分类分组呈现单词的被试,对关键诱词的虚报率明显高于学习随机呈现单词的被试,说明要点表征在错误再认中起着重要作用;(2)对关键诱词的虚报率与学习次数之间呈现倒V型的关系,说明在学习初始阶段,要点表征在错误再认中起主要作用;但在学习的后期,字词表征在再认中的作用占据了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283.
何向阳  钟毅平 《心理科学》2007,30(6):1457-1459,1452
纯粹接触效应是指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的现象。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刺激的呈现次数与位置对纯粹接触效应的影响。实验1讨论了纯粹接触效应与刺激呈现次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刺激的偏好程度和再认成绩在不同的刺激呈现次数水平上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2讨论了纯粹接触效应与刺激呈现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呈现位置上刺激的偏好程度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再认成绩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84.
Thre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test the phonological recoding hypothesis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Most studies on this issue have been conducted using mono-syllabic words, eventually constructing various models of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Yet in many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the majority of words are multi-syllabic words. English includes words incorporating a silent letter in their letter strings (e.g., champane). Such word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information in multi-syllabic words by comparing them to words that do not have the silent letter in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e.g., passener). The performance focus is on the effects of removing letters from words with a silent letter and from words with a non-silent letter. Three representative lexical tasks—naming, semantic categorization, lexical decision—were conduc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Stimuli that excluded a silent letter (e.g., champa_ne) were processed faster than those that excluded a sounding letter (e.g., passen_er) in the naming (Experiment 1), the semantic categorization (Experiment 2), and the lexical decision task (Experiment 3). The convergent evidence from these three experiments provides seminal proof of phonological recoding in multi-syllabic word recognition.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285.
Ellis, Ansorge and Lavidor (2007) [Ellis, A.W., Ansorge, L., & Lavidor, M. (2007). Words, hemispheres, and dissociable subsystems: The effects of exposure duration, case alternation, priming and continuity of form on word recognition in the left and right visual fields. Brain and Language, 103, 292–303.] presented three experiments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exposure duration and format (normal vs mixed or alternating case) on the recognition of words presented in the left and right visual field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dissociable neural subsystems theory’ developed by Marsolek and colleagues. Marsolek and Deason (2007) [Marsolek, C.J. & Deason, R.G. (2007). Hemispheric asymmetries in visual word-form processing: Progress, conflict, and evaluating theories. Brain and Language, 103, 304–307.] offer some reflections on our paper, including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some of our findings. We respond to those reflections in this reply.  相似文献   
286.
钟杰  谭洁清  匡海彦 《心理学报》2005,37(6):753-759
比较了高强迫症状(High obsessive compulsive symptom, HOC)和低强迫症状(Low obsessive compulsive symptom, LOC)被试对于不同类型词语(强迫症敏感词、情绪词和中性词)再认成绩和记忆信心的差异。结果发现,HOC组记忆保存量显著低于LOC组(p<0.05),表明HOC组对强迫症敏感词存在一定的偏好;通过对被试反应信心的检测和信号侦察论的应用,发现HOC组对中性词再认正误的判断觉察能力(d’值)低于LOC组(边缘显著:p=0.054);在正确反应信心上,被试类型和词语类型间存在交互作用,F(1,22)=4.60,p<0.05。本研究认为HOC组辨别能力的缺损可能导致其记忆信心方面的降低,这种假设还需要进一步的认知和脑功能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287.
再认条件下元监测判断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再认条件下元监测判断的影响因素。以中文双字词对作为实验材料 ,安排在不同预先呈现时间、有无进行有意识记 ,以及不同识记遍数等条件下进行元监测判断。用计算机随机呈现项目 ,再认之前先让被试做元监测判断 ,判断是否是记过的项目的把握程度 ,再对有意识记过的项目做迫选再认 ,作为标准测验 ,以验证元监测判断的准确性。结果是预先呈现时间长、有意识记过的和识记遍数多的项目 ,对其再认的反应时较短 ,相应的元监测判断等级也较高 ;对只看而未有意记过的项目的判断是呈现时间长的判断等级反而低于呈现时间短的。此结果表明 ,再认条件下 ,元监测判断的等级的高低与识记项目的激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88.
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字形和音韵激活的时间进程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通过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探索汉语单字词产生中语义、字形和语音激活的时间进程。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综合表明:当SOA为-300 ms~0 ms时,存在语义抑制效应,当SOA为-100 ms~100 ms时,存在字形促进效应,当SOA为100 ms时,存在语音促进效应。实验结果支持交互激活理论的观点。实验成功地分离了字形促进效应和语音促进效应,确定了语义、字形和语音这三种信息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通达的先后次序,讨论了字形信息在词汇产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被试是否在实验中使用了策略。  相似文献   
289.
不规则几何图形识别中的信息取样优先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不规则几何图形识别中的信息取样优先序。被试为浙江大学本科生80 名,男女各半,年龄18-22 岁,色觉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刺激材料为20个不规则几何图形。实验的自变量有3个:①作业任务,认同与匹配2种;②显示条件,良好与不良2种;③显示方式,旋转与不旋转2种。因变量用了反应时与错误指数二项。实验的作业有二项,一项是对呈现在CRT上图形做判别作业;一项是有关信息取样优先序的问卷作业。Friedman 双向方差分析和Kendall一致性系数检验的结果表明:不规则几何图形的信息取样优先序有按取样特征信息差异度序进行编排的趋势。较稳定的取样序,特别是将整体信息置于较优先地位的取样序有助于提高图形识别的作业绩效  相似文献   
290.
郭力平 《心理科学》2001,24(3):290-293
通过实验性分离,考察了刺激材料的局部知觉特征的改变如何影响再认的加工过程。结果发现刺激的局部知觉特征改变主要影响了再认的自动提取加工,对于意识性提取加工影响不大。综合前期的研究结果,对人的认知系统如何加工信息以唤醒情绪与再认的过程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