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2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今天的心理学是否仍然具有理论魅力和教化力量,心理学者是否真的在思考和创造,关键在于心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是否发生真正的改变。中国心理学传统以关注人生命的完整性、目标的人本性和价值性以及方法论的关系化取向,在与科学心理学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中,成为科学心理学高举"反思之刀"实现自救和新生的重要学术资源、创新资源和借鉴资源。  相似文献   
972.
Being harmed by others is a frequent and disturbing experience in normal social life, resulting in the arousal of two emotional complexes, anger and worry. The present research developed a model to predict these two dimensions of emotional response to being harmed. It was argued that in addition to being driven by judgments of blame, anger is also enhanced by assessments that one's social face has been damaged. The victim's judgment of this face loss also contributes to feelings of worry, as one's social credibility has been compromised in the eyes of others by being harmed. Worry is further augmented by the victim's concern about the damage done to his or h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petrator by the harm-doing. As hypothesized, both perceived image loss and blame judgments were found to predict the emotional complex of anger, while image loss and the perceived harm to the relationship predicted the emotional complex of worry. This research supplemented the well-researched Western construct of blame in response to harm by incorporating the more salient collectivist concerns of image loss and relationship damage, pushing our models of social processes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ultimately universal in their scope.  相似文献   
973.
大学生幽默风格与精神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试幽默风格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探讨幽默风格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354名大学生接受幽默风格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问卷调查,4周后74名大学生重新填写幽默风格量表。结果:幽默风格量表所提出的4个因子结构在中国人的样本中也存在,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可接受。中国被试在4个子量表的得分均低于加拿大被试的得分。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得分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子量表以及总体症状指数得分全部呈现负相关,而嘲讽型幽默和自贬型幽默得分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子量表以及总体症状指数得分全部呈现正相关。结论:(1)该量表的初步测试效度和信度可接受,但须结合中国文化作进一步的修订;(2)亲和型和自强型幽默有益于精神健康,但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有害于精神健康;(3)中国人与加拿大人在幽默风格、幽默对精神健康起作用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74.
朱滢 《心理科学》2007,30(4):994-994
林崇德的文章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有待中国心理学家研究的迫切问题,进而强调"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主张.该文提出"和谐社会的三个空间是自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一致的,从而表明,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5.
聂立清  郑永廷 《现代哲学》2007,1(2):104-109
马克思曾分别提出了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思想,但人们至今对此仍无统一的认识。该文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出发,阐述了人的本质既是类本质又是现实本质,是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劳动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进而说明了人的本质的发展,有助于加深对人自身的认识和对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976.
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务人员应从伦理学角度深入思考医患关系。了解熟悉并懂得患者,运用医患沟通技巧缩短医患间的心理距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健康宣传教育在促进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77.
嫉妒与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晓钧 《心理学报》2002,34(2):66-73
旨在考察嫉妒与人格维度及人格因素的关系 ,通过对 2 31名被试者施测Bringle自我报告嫉妒量表 ,Hup ka爱情嫉妒量表 ,White习惯及关系嫉妒量表 ,Buunk嫉妒量表和大 5人格量表 (NEO -PI-R) ,对施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发现在大 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神经质 ,外向性 ,开放性 ,顺同性和严谨性 5种人格维度中 ,只有神经质维度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 ;外向性维度与嫉妒的一致性关系尚不明确 ;开放性维度、顺同性维度和严谨性维度与嫉妒关系并不密切。在 30种人格因素中 ,除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 4种人格因素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 ,其他人格因素与嫉妒的关系不明显甚至无关。研究结果表明 :在 5种人格维度中 ,神经质人格维度在嫉妒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影响作用 ;在 30种人格因素中 ,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 4种人格因素是影响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8.
锚测验———非等组设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等值设计方法。研究证明 :在此设计之下作为等值媒体的锚测验采用的题型不同对等值结果会有不同影响 ;采用的等值关系估计方法不同对等值结果也有不同影响 ;题型与估计方法之间还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研究认为 ,在当前的命题与评分技术水平条件下 ,锚测验以纯客观题组成为最佳 ;在锚测验题量固定的条件下 ,等值关系估计以选用频数估计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979.
心理治疗关系之作用机制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综述心理治疗理论中有关治疗关系之治疗机制的理论观点。发现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其中社会影响观点认为治疗关系的作用在增强治疗者在当事人心中的可信性,从而强化了治疗者的说服性信息对当事人态度改变的影响力;心理动力学观点主张移情性治疗关系使得当事人早期的依附情况及当事人的内部工作模型得以在治疗中显现,从而为分析治疗提供依据并指示方向;当事人中心观点则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降低了当事人的防卫性,从而使得当事人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无障碍地进入意识,进而促进了当事人的一致性。作者提出这个领域今后的研究应该考虑以“跨理论”的角度,加强理论模型的提炼和实际检验  相似文献   
980.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re more satisfying and fulfilling when power is balanced relatively equally between partners (Leonhardt et al.,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4, 2020, and 1). Yet, few couples therapy models explicitly outline how to confront relational power issues (Knudson-Martin & Huenergardt, 2015, Socio-emotional relationship therapy: Bridging emotion, societal context, and couple interaction, Springer).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EFT; Johnson, 2020, 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Routledge) is a well-established, evidence-based therapy modality that many therapists use with couple clients, yet despite its effectiveness, it does not provide direction for explicitly addressing and treating power differentials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EFT with Socio-emotional Relationship Therapy (SERT), a model overlay that acknowledges the impact of social discourse on enactments of power in intimate couple relationships. We first addres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power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addressing power in couples therapy, and provide a brief overview of SERT and EFT. We then introduce an integration of the models intended to help therapists balance power, increase connection, and secure attachment bonds between romantic part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