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25篇
  100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权力感指个体对控制他人和自身的能力的感知。现有权力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主要使用传统两难困境范式,围绕权力感影响主体道德判断的功利论倾向与道义论倾向展开,且研究观点尚未达成共识。由于传统两难困境范式的局限性,研究者开发了道德判断CNI模型探究权力感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该模型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未来研究可关注CNI模型视角下不同类型权力感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探讨特质性权力感与情境性权力感对个体道德判断差异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2.
同一个道德决策情景使用外语(相比母语)呈现时,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倾向,即道德外语效应。随着研究的深入,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首次探讨了语言类型(母语vs.外语)对道德判断中功利性倾向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的调节变量。通过文献检索及梳理,共有19篇文献46个独立样本97个效应量符合元分析标准(N=9672)。结果显示存在较小但稳定的道德外语效应(g=0.23);调节效应分析表明,道德外语效应受故事类型的影响,在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存在较小但稳定的外语效应(g=0.32),但在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g=0.11)与日常道德评价故事中(g=0.12)不存在外语效应;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的外语效应受记分方式的影响,多点记分在该故事类型下存在效应(g=0.27),二点记分不存在效应(g=0.05);性别和语系类型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这些结果表明语言类型对个体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道德故事类型和记分方式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33.
通过整合理性判断与道义公正模型,聚焦非伦理行为实施者被同事攻击的现象,提出员工的非伦理行为导致同事道义不公正,进而引发同事的攻击行为。并且,这个过程分别受到伦理领导的正向影响和任务互依性的负向影响。通过分析265组来自浙江省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一线员工的双点数据,结果表明同事道义不公正在员工非伦理行为与其被同事攻击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伦理领导正向调节了非伦理行为对同事道义不公正的影响,即伦理领导增强了员工非伦理行为对同事道义不公正的正向作用,从而导致同事攻击行为的产生;任务互依性负向调节了同事道义不公正与攻击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并且减弱了同事道义不公正在员工非伦理行为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控制和预防职场非伦理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4.
135.
味觉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感觉之一, 早已超越“舌尖”的直接感受, 潜在地影响了个体对人际关系及伦理道德的知觉与判断, 改变着个体对冒险与消费等行为的决策。情绪中介假说、具身隐喻假说、进化假说以及社会建构假说从不同视角试图阐明味觉对判断与决策的影响机制。当前研究存在味觉感受存在个体差异、味觉测量难以保证效度、味觉实验缺乏统一研究范式等问题, 未来可继续进行味觉隐喻的验证并将其应用于感官营销、心理治疗等领域, 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 全方位探讨味觉对判断、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36.
2020年初,在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医生是战“疫”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受关注的职业群体。这次疫情是否改变了以往因医患矛盾而引发的大众对医生的道德判断?本研究采用徐科朋(2019)编制的道德判断材料,以非医护专业大学生为被试,用实验法分别比较了疫情前和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判断。结果发现:(1)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公平行为上的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中,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关爱、忠诚、权威行为上,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前。(2)在整体不道德行为上,疫情中大学生均对医生的评价比对照组严格。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背叛、颠覆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宽松。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伤害、背叛、堕落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严格。(3)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整体不道德行为和各维度不道德行为上的评价较疫情前均更加严格。  相似文献   
137.
采用问卷法,对小学3~5年级179名高自控和188名低自控儿童的控制归因、自控期望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高自控儿童易做内归因,低自控儿童易做外归因;随年龄增长,儿童内归因的准确性提高;男生比女生更易采用外归因,内归因的性别差异不显著。(2)高自控儿童自控期望高,低自控儿童自控期望低;随年龄增长,儿童的自控期望增强;各年级男生都比女生自控期望低,儿童中低自控男生自控期望最低。  相似文献   
138.
不确定性、情绪对公正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学梅  陈松 《心理科学》2012,35(3):711-717
本研究以不确定管理模型为理论来源,采用实验法探讨了公正判断中的情绪效应。实验1采用2(两种情绪状态:愉快/愤怒)×4(四种结果:比自己多/一样多/比自己少/不知道)被试间设计。实验2采用2(两种情绪状态:愉快/愤怒)×3(三种程序:有发言权/外显无发言权/无发言权信息)被试间设计。分别考察了分配公正与程序公正判断中的情绪影响。结果发现:不确定性调节了情绪与公平判断之间的关系。当用于公平判断的外部信息不明确时,情绪充当了公平判断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9.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262名3~5岁幼儿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能力及其年龄间差异。结果发现:(1)实验1中,当陌生面孔单张呈现时,3岁幼儿还不能正确地区分被成人评价为可信和不可信的面孔,而4、5岁幼儿已经能够基于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2)实验2中,当配对呈现可信vs.不可信两张面孔时,3~5岁幼儿都能够在日常交往情境中依据陌生交往者的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准确率逐步提高。这些结果表明幼儿从3岁开始已经能够基于面孔做出信任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能力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0.
人际归因是归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现代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研究除了关注动机归因理论的构建之外,还十分重视将该理论运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的理论模型,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代表了现代归因研究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