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4篇 |
免费 | 142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9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友伴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源。本研究从儿童积极发展的视角探讨友伴人际品格(仁慈和公正)对儿童人际品格的影响及友伴数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检验了儿童的群体(学段、性别、是否独生)差异状况。研究采用班级同伴提名法及儿童品格调查问卷对1555名4~9年级儿童及其互提名友伴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友伴仁慈和公正显著预测所有儿童群体的仁慈和公正;(2)儿童的友伴数量更多时,友伴公正对其公正的预测作用更显著;该调节效应仅体现在初中生和男生群体上。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与具有积极品格特征的友伴交往对其积极品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对于特定群体(如初中生、男生),与越多具有积极品质的友伴交往,其受到的积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62.
为明确述情障碍与中学生人际关系间关系的内在机制,采用中学生人际关系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调查了北京市、石家庄市、佳木斯市三所中学7至11年级共998名学生,根据述情障碍的筛查标准,最终获得218份有效数据。结论如下:(1)述情障碍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人际关系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焦虑在述情障碍与中学生人际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述情障碍与中学生人际关系间起调节作用;(3)\"述情障碍→社交焦虑→中学生人际关系\"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与高社会支持个体相比,述情障碍对低社会支持个体的社交焦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3.
人际信任渗透在社会交互的各个方面, 是促进和维持合作的重要基石。以往研究者借助信任博弈范式, 主要探讨了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生物基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的数据分析中, 深入挖掘人际信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将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结合, 加深对信任行为背后脑机制的理解。目前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范式中的研究主要针对“信任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科学问题, 未来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模型方法, 结合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应用于精神疾病人群中, 以深入理解正常和异常信任形成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64.
165.
FEI Duoy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20,15(4):636
This paper aims to establish a dialogue between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 and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eories. It first explores the idea, inspired by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the mirror neuron mechanism, that a direct exchange of experience may occur between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 Next, it analyz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Zhuangzi and Confucian thinkers reflected on 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 which are quite similar to the idea inspired by the latest research on mirror neurons. In these thinkers’ views, knowledge of other minds is the result of mental activity and what it provides is, to a large extent, something related not to epistemology but rather to a situ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other mi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theor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is solution takes two aspects, humans’ innate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 into consideration simultaneously. In terms of humans’ innate nature, the body of a human being is a body that represents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 it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natural world,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perception of other minds. In terms of human experience, human beings have such actual needs as emotions, pursuits, and desires, and their behaviors need to conform to certain norms. It is in a body of this kind that the mind of human beings can be formed and enjoy the potential to develop. Effectiv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an thus be achieved. 相似文献
166.
167.
以职场“冷”暴力理论为切入点,采用层级回归和拔靴法对327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职场负面八卦对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结论:职场负面八卦对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际信任在上述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情绪智力在调节职场负面八卦和人际信任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调节了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而且当科技人员的情绪智力水平较低时,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8.
169.
170.
情境与互动:人际互倚及其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互倚理论主要关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依附关系。文章介绍了互倚理论的历史发展,论述了人际互倚理论发展中研究方法的改进:从结果矩阵到转换细目表。方法的改进推动了重视情境的人际互倚情境模式的发展,使人际互倚理论从研究静态人际互倚关系转向研究动态人际互倚的转换过程。该文还对人际互倚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