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情境对共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 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现实生活中的共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 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其中, 情境的公开性或私密性、意义性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共情的产生或共情反应的强烈程度。共情对象在特定情境中与共情主体之间的群际关系、人际关系等也是重要的情境因素, 共情主体对于和自己属于同一群体或拥有较亲密人际关系的他人更容易产生共情。情境对共情的影响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实现。有关情境对共情的影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然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情境因素的内涵上进行深入挖掘, 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对情境影响共情的机制做更为细致、微观地解析, 还可以从共情主体的视角明确个体差异如何调节了情境对共情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2.
采用沉思量表、报复动机量表、宽恕倾向量表、宽恕态度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236名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综合探讨大学生人际宽恕和报复心理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研究发现:(1)男大学生的报复倾向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宽恕倾向与报复倾向及对侵犯的沉思程度显著负相关。沉思程度和抑郁显著正相关。(3)沉思程度和宽恕倾向对抑郁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的预测作用。(4)大学生的宽恕倾向和宽恕态度的相互作用以及宽恕倾向和报复倾向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抑郁均没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3.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雷雳  陈猛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69-177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依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模型,该文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提供了有关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的一些初步知识  相似文献   
94.
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际冲突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现况,探讨不同背景变量的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差异情形,以及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根据研究所得提出结论与建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5.
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雷雳  李宏利 《心理学报》2004,36(3):335-339
通过问卷法调查了589名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状况,拟探讨影响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研究发现不同时间定向可以通过不同人际卷入变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指出,重视不同人际卷入变量(如积极同伴卷入与适度父母卷入)对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中介作用,可能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受益于互联网使用。  相似文献   
96.
企业管理者人际沟通能力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拟在系统论指导下建构企业管理者人际沟通能力结构,并对结构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访淡、开放性问卷、专家评定等方法编制问卷,并对上海、沈阳、宁夏等地区企业429位管理者进行测量。在获取问卷信度、效度后,对人际沟通能力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人际沟通能力由沟通倾向、沟通技能和沟通认知能力三元成分组成;在沟通认知与沟通倾向、沟通认知与沟通技能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沟通倾向与沟通技能是通过沟通认知彼此发生间接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7.
The present research examined the interpla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as outlined in regulatory focus theory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focus) and a cue of being watched in the context of cooperative behaviour. Study 1 revealed that the more individuals' habitual self‐regulatory orientation is dominated by a vigilant prevention focus, the more likely they are to act cooperatively (i.e. to donate money to natural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when a subtle cue of being watched renders reputational concerns salient. In contrast, when no such cue is provided individuals' habitual vigilant self‐regulatory orientation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operative behaviour. Study 2 replicated the results of the initial study and examine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empathic concern) as a potential mediator of the observed effect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
已有研究表明目标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自动地引导行为以达成目标,但该过程是否通过调节心理准备状态实现尚不清楚。本研究考察了无意识目标对个体道德取向的影响。实验1通过语义启动方式激活被试的成就目标,结果发现,与未激活任何目标的被试相比,激活了无意识成就目标的被试更偏向功利主义道德取向。实验2激活被试母亲的概念,结果发现这部分被试比对照组更偏向道义主义道德取向。上述结果表明,自动激活的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道德取向,使个体面对道德情境时能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以达成目标。  相似文献   
99.
采用自编自我提升领域问卷考察中学生自我提升的特点,并探讨自我提升与同伴接纳和友谊状况的关系。结果发现:(1)中学生在个体领域和人际领域(除道德行为维度)表现出自我提升倾向。(2)男生比女生、初中生比高中生表现更强的自我提升倾向。(3)同伴接纳度低的中学生身体与运动技能和一般认知能力维度自我提升程度较高,互选好朋友数量较少的中学生一般认知能力、个体心理特质、人际心理特质和道德行为维度的自我提升较高。  相似文献   
100.
环形模型:整合人格研究的一种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形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具有系统有序的相关模式的一组变量的取向,它可作为研究思路、形成待检验的理论假设、分析方法、检验其他结构的法则网络系统,具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数学属性,是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人际环形模型对于人际特质结构的探讨,对人际相关心理结构的检验,以及对于人际行为的描述和预测,都有其独特的效力,是以五因素人格特质模型为代表的因素模型的一个重要互补且兼容的模型。本文就人际环形模型的理论与实践背景加以介绍,并用人际形容词量表(IAS-R)的实证数据来演示环形模型的分析和检验过程,从而对环形模型的数学属性及其分析检验方式加以阐释。最后论述了该模型对于传统人际评价的理解以及本土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