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3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16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51.
Mother–child conversations about pictures systematically differ from mother–child conversations about objects: Pictures are more likely than objects to elicit talk about kinds, whereas objects are more likely than pictures to elicit talk about individuals.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is difference between pictures and objects is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item complexity. Mothers and their 4-year-old childre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wo conditions: simple or complex. In each condition, participants viewed 12 toy objects and 12 pictures, matched for content. The items were either highly detailed (complex condition) or very plain (simple condition). Replicating previous research, mothers and children provided relatively more focus on kinds when talking about pictures, and relatively more focus on individuals when talking about objects. The current results go further, however, to demonstrate that this effect is independent of the items’ complexity. We therefore propose that the picture–object difference is not due to low-level differences in amount of perceptual detail provided, but rather is due to the greater ease with which pictures serve as representations [DeLoache, J. S. (1991). Symbolic function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 Understanding of pictures and models. Child Development, 62, 736–752]. These data indicate the ways in which a fundamental conceptual distinction between kinds and individuals arises in different linguistic expressions and in different contexts.  相似文献   
852.
An interesting paradox in the developmental literature has emerged in which fast‐habituating babies tend to be temperamentally difficult and fast language learners, even though temperamentally difficult babies tend to be slow language learner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paradox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habituation, temperamental difficulty,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uld be mediated partly or wholly by infant attentional focus, because the latter also tends to correlate with temperamental difficulty and vocabulary size. Forty mother–infant dyads were followed from child age 5–20‐months. Results replicated those of Tamis‐LeMonda and Bornstein (Child Develop 1989, 60, 738–751): measures of visual habituation at 5 months were related to 13‐month vocabulary. Howev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5‐month habituation and 20‐month vocabulary were moderated by temperamental attentional focus. For children low in attentional focus, 5‐month habituation was related negatively to 20‐month productive vocabulary; whereas for children high in attentional focus, early habitua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later vocabulary.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model of habituation in which volitional attentional focus overrides basic attentional mechanisms that occur during habituation.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5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揭示语言及其它认知的脑机制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研究各种脑损伤导致的特异性语言障碍,为探索语言和其它认知的结构、加工,及大脑不同部位在语言和其它认知活动中的功能增添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也对临床失语症的诊断与康复起了很多积极的作用。汉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具有其独特性,对汉语的语言障碍及其脑机制的研究将为完善人类语义知识理论、语言的表征与加工模型有重要贡献,也为发展汉语失语症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54.
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自动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激活状况。实验1和实验2使用词汇判断任务, 实验3和实验4使用概念判断任务。在每个实验的第一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英文, 在每个实验的第二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中文。实验1和实验3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有没有自动激活; 实验2和实验4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语义有没有自动激活。总的实验结果表明, 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 加工一种语言(目标语言)时, 非加工语言(要求被试忽略的另一种语言)会自动激活, 但在词汇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只在词汇层面上激活, 其语义不会自动激活, 而在概念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的词汇层面和语义层面都会自动激活。  相似文献   
855.
黎樱  杨东  张庆林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625-1634
神经成像技术为语言加工的性别差异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证据。研究者们从语言加工的词汇、句子、篇章理解和语言学习、再认和记忆等层面进行了大量的男女性脑功能差异研究。同时, 语言加工的性别差异也从脑结构–生理基础差异方面进行了探讨, 主要包括了灰质分布差异、胼胝体大小差异和荷尔蒙的影响。然而, 语言加工是否有性别差异还存在争议, 不同的研究者从加工时间要求、陈述性记忆差异和方法学考虑等方面对分歧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856.
王琎  邓园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6):926-933
已有研究较一致地发现语言加工系统对不同的数量加工系统起到不同作用, 表现为语言不影响概略数量和小数加工系统, 主要影响大数的精确加工系统。然而, 其影响机制并不明确。新近几年采用跟踪测验、语言转换、同语言内语音长度操控、双任务等范式来探索数量加工对语言依赖性的行为和脑机制研究。但结论不完全一致。通过记忆中介的视角可以为这些不一致提供新的解释。未来相关研究的思路应包括跟踪语言关键期幼儿的数量系统发展轨迹, 注意区分在记忆不同层面(长时/短时)中介下语言系统对数量系统的影响, 关注语义句法等对数量系统的作用, 以及深入了解基础四则运算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57.
方小萍  刘友谊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40-1951
大量研究表明左侧额叶和颞叶的多个脑区与句法加工有关, 已有的理论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句法加工的脑机制进行了解释。通过文献比较与分析发现, 对句法加工的操作定义、实验任务、被试个体差异以及语言差异等均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差异。在将来的研究中, 可以通过跨语言、多任务比较, 不同层面的句法加工的操作, 在方法上将个体功能定位分析与传统的组分析相结合, 以及从神经网络的角度来更准确和全面地揭示句法加工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858.
陈宝国  胡琳 《心理科学》2012,35(5):1031-1038
两个实验通过操纵句子呈现的速度,考察加工速度因素对于晚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句法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视觉方式呈现句子,实验2采用听觉方式呈现句子。被试的母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英语,属于晚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实验任务为句法判断。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加工速度缓慢是导致晚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句法加工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工速度缓慢对第二语言句法加工的影响,不是局限于少数一两种句法形式,而是作用于多数句法形式。研究还发现,视觉和听觉两种呈现方式下,不同句法形式的加工难度既存在共性的一面,也存在差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859.
王娟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4,46(3):331-340
采用眼动技术考察启动语言对场景一致性判断的影响, 要求汉-英双语者判断启动短语与图片场景的一致性。研究发现, 启动语言影响汉-英双语者的场景知觉:(1)无论是英语短语启动, 还是汉语短语启动, 前景物体均能够更多更早地获得关注, 这与英语短语和汉语短语的所指相同有关; (2)语言特性影响被试的眼动轨迹:在英语短语启动下, 背景信息后置引导被试对背景进行了额外的、快速的关注; 在汉语短语启动下, 被试的注视由前景区转至背景区的时间较晚且注视比例较小; (3)任务加工深度影响汉英双语者的场景知觉。  相似文献   
860.
幽默在语言应激中的防御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应激是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幽默则是一种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对语言应激及其消极影响、幽默在语言应激中的防御功能加以论述,并指出幽默修养在现代生活中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