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3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22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等级反应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文久  肖涵敏 《心理学报》2012,44(10):1402-1407
基于因子分析和单维项目反应理论的多维项目反应理论是测量理论的新发展方向之一。但是,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仍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 多数研究也只是以二级评分为主。本文首先介绍了逻辑斯蒂形式的多维等级反应模型, 并以二维等级反应模型为例, 分析了模型的数学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然后, 推导出了多维等级反应模型的项目信息函数, 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讨论。进一步地, 本文阐述了使用联合极大似然估计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估计多维等级反应模型参数的思想。最后, 指出了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2.
时间信息的加工一直是当代阅读心理研究的热点。以往研究对时间信息表征的性质、维度特征、提取机制等问题存在诸多争论, 主要表现为强印象假设与场景理论的冲突。我们认为, 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加工时间词以及低水平的更新情景模型阶段和通达与整合先前信息阶段, 强印象假设和场景理论争论的实质在于前者解释的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而后者解释的是加工的第二个阶段, 因此, 总是难以调和。本项目首先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将二者加以整合, 然后采用经典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现代的眼动研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表征性质、加工的维度特征、提取过程的激活与抑制特征等问题的探讨, 为本项目提出的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提供行为实验与眼动实验证据, 从而解决该领域中强印象假设与场景理论的长期争论。本项目的理论构想与研究技术对文本阅读其他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23.
毕翠华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52-1961
非时间信息加工与时间加工的关系是复杂的, 存在双向干扰或单向干扰, 结果的不一致与任务所需的注意资源及工作记忆都有关。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在时间加工中起主要作用, 同时进行的非时间任务对中央执行功能的需求越多, 两种任务之间的干扰程度越大。语言环和视空间模板对时间加工的影响与非时间信息的类型有关。工作记忆作为一个整体以工作记忆容量为指标, 计时成绩也表现出与工作记忆容量有关的年龄、智力等方面的差异。时间加工和工作记忆在额叶、顶叶、基底神经节等皮质存在共同的神经机制。未来应该丰富工作记忆的研究内容, 结合时间加工的分段性探讨工作记忆影响时间加工的具体进程及神经机制, 并力求在应用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224.
研究以13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信息素养:高、低)×2(批判性思维倾向:强、弱)×2(信息量:高、低)×2(批判情境:有、无)四因素混合设计,考察个体变量和材料变量对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从个体变量看,批判性思维倾向在信息素养预测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时起调节作用;(2)从材料变量看,信息量高且含批判情境的材料对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有促进作用;(3)个体变量和材料变量在灵活性和独创性上存在交互作用。高信息素养或强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被试在含批判情境材料下灵活性、独创性表现更好;低信息素养或弱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学生在无批判情境材料下灵活性表现更好,在两种批判情境下独创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25.
情绪在决策领域中的引入曾历经过一个从刻意回避到日益重视的过程, 大量研究表明, 即使与决策本身无关的偶然情绪也会对人类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提出未来应注重考察:偶然情绪的影响条件、具体情绪的作用以及偶然情绪与可选项的情感属性对决策的交互影响。最后, 本文在情绪激发方法、情绪的操纵检测和决策任务实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点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26.
可取难度理论和不流畅理论认为不流畅加工可促进学习,认知负荷理论则认为知觉不流畅所激发的额外认知负荷可能阻碍学习。研究采用2(知觉流畅性:流畅,不流畅)×3(背景图相关度:相关背景图、无关背景图和空白背景)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学习意义材料时认知负荷(通过插入的背景图控制)与知觉流畅性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1)知觉流畅性的主效应显著,知觉流畅时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知觉不流畅时的成绩;背景图相关度的主效应显著,相关背景图条件下的成绩显著高于空白背景和无关背景图。(2)知觉流畅性与背景图相关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知觉流畅条件下,呈现相关背景图的得分显著高于空白背景和无关背景图,后二者无显著差异;知觉不流畅条件下,三者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知觉流畅的条件下插入相关背景图有利于意义材料的学习;该结果支持认知负荷理论。  相似文献   
227.
徐进  李红  雷怡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1961-1968
识别模糊表情对人类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们发现, 情境信息影响模糊表情识别。基于此, 文章探究了影响模糊表情识别的五种情境信息, 包括文字描述、情绪表情、颜色背景、嗅觉信号和人格因素, 旨在揭示情境信息影响人类识别模糊表情的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以从突出模糊表情的主体研究地位、清晰界定情境信息、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以及明确影响效价转移的脑区四个方面入手, 进一步拓宽模糊表情识别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28.
Using a stratified sample of Canadian adolescents residing in Ontario (n = 2,154) time use patterns and perceptions of time pressure are explored to determine gender differences among younger (12–14 years) and older adolescents (15–19 years). For both age groups, girls report a higher total workload of schoolwork, domestic activities and paid employment and spend more time on personal care while boys have more free time, especially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Feelings of time pressure for teens increase with age and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girls in both age categories. Gender differences are less pronounced on school days when time is fairly structured, but become more consistent with traditional gender schema on the weekend when time use is more discretionary.  相似文献   
229.
Jordi Valor Abad 《Synthese》2008,160(2):183-202
Proponents of the explanatory gap claim that consciousness is a mystery. No one has ever given an account of how a physical thing could be identical to a phenomenal one. We fully understand the identity between water and H2O but the identity between pain and the firing of C-fibers is inconceivable. Mark Johnst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97), 564–583] suggests that if water is constituted by H2O, not identical to it, then the explanatory gap becomes a pseudo-problem. This is because all “manifest kinds”—those identified in experience—are on a par in not being identical to their physical bases, so that the special problem of the inconceivability of ‘pain = the firing of C-fibers’ vanishes. Moreover, the substitute relation, constitution, raises no explanatory difficulties: pain can be constituted by its physical base, as can water. The thesis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EG does not disappear when we substitute constitution for identity. I examine four arguments for the EG, and show that none of them is undermined by the move from constitution to identity.  相似文献   
230.
Pär Sundström 《Synthese》2008,163(2):133-143
A number of philosophers have recently argued that (i) consciousness properties are identical with some set of physical or 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that (ii) we can explain away the frequently felt puzzlement about this claim as a delusion or confusion generated by our different ways of apprehending or thinking about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examines David Papineau’s influential version of this view. According to Papineau,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ur “phenomenal” and “material” concepts of consciousness produces an instinctive but erroneous intuition that these concepts can’t co-refer. I claim that this account fails. To begin with, it is arguable that we are mystified about physicalism even when the account predicts that we shouldn’t be. Further, and worse, the account predicts that an “intuition of distinctness” will arise in cases where it clearly does not. In conclusion, I make some remarks on the prospects for, constraints on, and (physicalist) alternatives to, a successful defence of the claim (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