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9篇
  免费   706篇
  国内免费   193篇
  6908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644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9篇
  1987年   15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73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54篇
  1979年   51篇
  1978年   84篇
  1977年   67篇
  1976年   75篇
  1975年   60篇
  1974年   53篇
  1973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Abstract

John McDowell has claimed that the rational link between perceptions and empirical judgements allows us to perceive objects as belonging to a wider reality, one which extends beyond the objects perceived. In this way, we can be said to have a perceptual awareness of the world. I argue that McDowell's account of this perceptual awareness does not succeed. His account as it stands does not have the resources to explain how our perceptions can present objects as belonging to a wider reality, regardless of the judgements we make about that reality. I suggest that we can give a better account of this perceptual awareness of the world by appealing to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s describes how they are structured by a sense of the perceived objects as belonging to a world containing other objects of possible perception. I shall outline this sense we have of the world, and argue that it allows us to perceive objects as belonging to a wider reality.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can thus help to explain our perceptual awarenes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932.
神经数据源自脑机接口技术对大脑神经活动的监测,具有生理和精神的双重面向。关于神经数据的法律性质,目前存在基于“神经例外主义”的新型权利创设说与基于原有权利的扩大解释说两种构造方式。神经数据来源不限于医疗场域,范围与健康医疗数据不相匹配,且其兼具生物识别与健康医疗的双重属性,不宜以一般数据规制;加之数字经济流通利用的需求,难以被隐私所涵盖。其兼具人格和财产属性的特征,宜将神经数据确认为与生物识别、医疗健康等相并列的敏感个人信息,强调兼顾数据利用和信息保护的要求,以应对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和商业等领域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933.

波兰籍传教士卜弥格(Michel Boym)是17世纪中医西传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作品《医学的钥匙》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旨在对这部著作的文章架构与基本内容作出分析并从中管窥卜弥格对中国医学身体知识的认识。其中,卜弥格个人的欧洲古典医学和哲学背景对中医知识的阐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他对于中医知识体系内身体知识的解读可归结为三种类型:一是左右二分的身体;二是以圆为图式的身体;三是不断变化的身体。实际上,卜弥格的这三种身体观念是一套兼具中欧两种医学的特点,却又与二者都有差别的一种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934.

老年社会护理机器人其拟人化特征涉及的欺骗性问题始终存在争议。批评者坚持认为机器的拟人化所带来的一切都是假象从而不断质疑护理机器人的欺骗属性,辩护者认为拟人化特征是促进人机融合的必备要素但却未提供有力的合理性证明。聚焦人机多个主体的协调融合,揭露背后欺骗即是背叛,进而为护理机器人不会也不应该存在欺骗补充了有力的证据,并从完善用户知情同意、加强用户自主权、制造商承担举证责任等方面提出防范“欺骗”风险的路径,为辩护的开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可行出路。

  相似文献   
935.
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如何,目前研究存在较大分歧。为明确二者关系,探究分歧原因,对检索后获得的44项研究(46个独立效应值)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存在中等显著正相关(r=0.27, 95%CI=[0.21, 0.33]);二者的相关强度受文化背景和被试健康状况的调节,但不受性别、自我效能感测量指标和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测量指标的影响。结果初步澄清了健康信念模型、信息搜寻综合模型和风险感知态度框架的争论,表明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其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往往也会越频繁。研究启示政府和健康医疗从业者可以通过开展网络使用技能培训等干预方式提升公众自我效能感水平,间接促进公众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  相似文献   
936.
孙卉  徐洁 《心理科学进展》2023,31(3):467-479
职场通讯压力是指员工想要快速回复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工作消息而体验到的紧迫性, 现有研究对其成因及影响路径的探讨较为零散且缺乏系统性认识。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并结合努力-恢复模型, 讨论作为工作要求的ICT使用以及作为个人要求/资源的个体因素对职场通讯压力的前因作用; 探讨职场通讯压力因阻碍恢复活动而对员工身心健康以及工作和家庭领域产生的消极影响, 以期增进对职场通讯压力的全面了解, 丰富现有研究对ICT使用后果的认识, 并为未来研究的展开以及员工职业心理健康干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7.
跨期选择是对不同时间点的得失的权衡与选择。伊索寓言《蚂蚁和蚱蜢》假借群居型昆虫的跨期选择偏爱暗喻投资未来的慢策略比只顾眼前的快策略更利于生存。用跨期选择领域通用的语言解读这一寓言便是:选择大而迟选项的蚂蚁比选择小而早选项的蚱蜢更可能扛过严冬而生存下来。为了探索何种跨期选择策略更有助于我们扛过疫情,本研究调查了亚非欧美大洋洲这5大洲18个国家共计26355名受测者对混合得失双结果的跨期选择偏爱,测量了人们平时和疫时跨期选择偏爱的变易程度(2类变易的程度指标),以及人们自评的扛疫成效。跨文化比较结果的主要发现是:不同通货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1)和不同时期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2)能联合预测中国/新加坡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不同时期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2)也可以单独预测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尼日利亚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这2类选择偏爱变易的程度指标不能预测其他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或者预测方向和假设相反)。基于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要旨和跨国比较的发现,我们认为:面临历史危机时善于变通的特长抑或成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竞争优势;在应对危机时,与中国文化距离越相近的国家或民族抑或也能...  相似文献   
93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为了避免疾病扩散,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患者信息需进行公布,其中与私行私德有关之处在公众围观中可能被放大评判,话语权不足的患者成为舆论中信息弱势群体。这一状况会导致公私边界不明晰,患者私行入公域;道德评价成为情绪宣泄,负面后果无人负责;以道德为名造成撕裂,消解舆论的监督作用等负面后果。要解决这些伦理问题,需要把握适宜的伦理距离,树立距离伦理意识;依照分布式道德行为措施追责,发挥网络平台道德促进者作用;同时增强公共卫生沟通机制中的伦理因素,推进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939.
瘟疫贯穿人类历史发展始终。近代以降,由于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各地,围绕瘟疫防治而产生的华洋互动日趋频繁。一方面,外侨主导的防疫事业引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收回防疫主权的外交诉求;另一方面,列强以防疫之名行侵略之实的行为使得华洋之间围绕国权展开了艰难博弈。在此过程之中,近代中国政府通过完善其行政能力,更有力地介入到防疫领域的管理中,推动了防疫事业的制度化发展,并以外交的方式维护公共卫生领域的国权,从而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40.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表现为社会交往困难以及重复刻板兴趣或行为。社交动机理论提出ASD个体是由于社交动机缺乏导致的社交障碍。目前该理论缺乏理论元素及结构关系的系统论证, 及基于此理论的低龄ASD儿童群体的研究证据。本研究拟采用心理实验法、眼动及近红外脑成像技术, 探索低龄ASD儿童早期社交奖赏、社交定向异常眼动标记及眶额叶脑区活动的神经机制。此外, 通过音乐奖赏强化学习的干预方式改善该理论的核心元素(社交奖赏), 观测能否改善ASD儿童的社交动机。本研究的开展有望对该理论进行系统验证, 并形成改善社交行为的潜在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