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1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免疫性疾病是一大类难治性的免疫紊乱而造成的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直困扰着免疫学家。传统的免疫治疗是根据不同疾病的需要增强免疫,调节免疫和抑制的方式进行,以辩证的观点分析免疫的增殖与程序性死亡这一对矛盾,认为:免疫性疾病的本质是免疫细胞增殖与程序性恨的失衡,因而通过诱导免疫细胞程序性死亡将成为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2.
程祺  严进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3):355-362
从进化的观点解释了不同生物体应对应激的不同行为策略及其生理基础,和由此引起的对不同应激性疾病易感性的差异。行为策略和生理基础的差异使得一定环境条件下引发的应激反应对不同个体产生了不同的非稳态获益和代价(非稳态负荷)。非稳态的获益和代价影响了健康和疾病间的平衡:攻击性个体由于非稳态调质失调,更可能出现冲动控制障碍、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疲劳状态等;反之,非攻击性个体由于非稳调质过度释放,更易发生焦虑障碍、抑郁症、代谢综合症等  相似文献   
33.
用现代医学模式看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诊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抑郁症及抑郁情绪已经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分别为心理、生理疾病,从传统医学模式的角度看两者互不相干,但从生理-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理解以及各种研究表明它们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4.
微生态药物包括益生物、益生菌及其复方产品合生素。国外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已肯定此类药物用于儿童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各类感染及 H IV母婴传播等疾病状态中的疗效。微生态药物用于普通婴幼儿群体是安全的,但用于免疫缺陷、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处于临床危象的患儿或早产儿应谨慎。这是由于益生菌为活体,对于其潜在风险如传递细菌耐药、肠道菌群易位及其诱生性感染、诱发乳酸酸中毒和对肠道菌群的长期不良影响等,都需要在临床中仔细体察。本文重点回顾近10年来益生菌、合生素预防和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35.

近代在校学生身体孱弱及高发病率是实施学校卫生的重要原因。为了给学生一个强健的体魄,天津卫生行政部门采取健康体检、预防传染病、“医教结合”及灭蝇运动多种方式来推广学校卫生工作。尽管限于时局动荡、经费支绌及民智尚未开化等因素的制约,成效并不显著且存在较多的粗陋面,但毕竟开启了近代天津学校卫生工作之先河。近代天津学校卫生构建和发展的历程,对于当今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亦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36.

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对可能出现公共利益挤压个人权利的问题,但这种非常态下的权宜之策对阻断病毒传播至关重要,经得起合法性考验。为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蔓延,每个人都要承担协调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适度让渡个人权利、参与疫情防控、平等对待患者和高风险地区同胞、合理约束自己需求等伦理责任。相关职能部门应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引导树立共同体意识、制定伦理指南、加强沟通解释等方式确保个人的伦理责任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37.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代表的传染病大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巨大挑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促使个体积极主动采取健康行为是阻止病毒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社交媒介具有的传播高效和互动灵活等属性使其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载体。组织机构利用社交媒介开展健康运动,教育、引导公众改变对预防行为的态度,最终促使健康行为的发生,但这一过程也遭遇信息疫情等带来的巨大挑战。基于社交媒介开展的健康传播,有赖于信息内容、发布形态、媒介渠道、公众参与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网络主体的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大学生防艾宣传者对艾滋病患者的内隐态度。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与艾滋病患者交往意愿调查问卷,通过测量获得对艾滋病患者有较高交往意愿的防艾宣传者100名,并随机抽取其中30名作为实验被试,完成了两组内隐联想测验(IAT)。结果:当艾滋病相关词与普通正性词相联以及非艾滋类乙型传染病与普通负性词相联时,其平均反应时低于艾滋病与一般消极性词相联及非艾滋类乙型传染病与普通正性词相联时的反应时;当艾滋病相关词与正性人际词相联以及非艾滋类乙型传染病与负性人际词相联时,其平均反应时与艾滋病和负性人际词相联及非艾滋类乙型传染病与正性人际词相联时的反应时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大学生防艾宣传者对各类传染病患者的内隐交往意愿处于同一水平,但相对于非艾滋类乙型传染病而言,其对艾滋病患者的消极厌恶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39.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whether and how receiving a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diagnosis while 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relates to condom use and psychosocial sexual outcomes. Using dyadic data, we examined associations of a personal or a partner’s STD diagnosis during a relationship with condom use, monogamy intentions, condom intentions and attitudes, and STD suscepti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Because beliefs about how the STD was acquired may shape associations with behavior and cognitions, gender and suspecting that one’s partner had other sexual partners (i.e., partner concurrency) were examined as moderators. Participants were 592 individuals in 296 couples expecting a baby; 108 individuals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an STD during the relationship. Personal STD diagnosis was unrelated to outcomes or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A partner’s diagnosis related to more positive condom intentions and attitudes. Among men who suspected concurrency, both a personal and a partner’s STD diagnosis were associated with less condom use. Receiving the STD diagnosis during pregnancy wa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susceptibility and marginally greater condom use. Results suggest potential benefits of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nd encouraging joint risk reduction counseling among couples, engaging men more fully in preventive efforts, and capitalizing on the short window during which risk reduction occurs.  相似文献   
40.
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其中年老化对决策的影响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新关注点。风险决策和模糊决策受生理性老化和病理性老化影响的研究显示, 正常老化个体模糊决策能力受损, 但其风险决策能力受老化影响较小; 而病理性老化个体, 以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为例, 在两类决策行为上均表现出损伤; 此外, 脑神经机制的研究发现在完成决策任务时正常年老化个体纹状体激活模式与年轻人存在显著差异, 病理性老化个体杏仁核与腹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亦存在异常。未来的研究应同时考察并比较两类决策类型, 结合外周和中枢神经证据, 深入探讨老化对决策行为及神经环路造成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