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0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6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支付渠道通常是捐赠信息中的必要元素。研究基于元认知推断理论, 探讨了支付渠道数量因素(多个vs.单一)对个体捐赠的作用机制。通过6个实验和1个单文章元分析, 结果发现:相比单一支付渠道, 多个支付渠道反而会抑制个体捐赠的金额和意愿, 感知商业化和道德怀疑连续中介以上效应。关键原因在于, 多支付渠道在商业化背景下的频繁应用会使得人们持有“多支付渠道=商业化”的朴素信念。基于此, 个体会对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的捐赠信息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 进而怀疑捐赠对象的道德性, 最后弱化捐赠意愿与行为。此外, 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而言, 当“多支付渠道=商业化”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低时, 个体将无法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过程, 从而弱化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对个体捐赠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562.
563.
当个体信息与类别信息同时呈现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与信息效价产生交互作用,且共同影响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和信息加工深度。为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印象控制效应,采用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任务将96名被试随机分为高损耗组和低损耗组,并让他们完成内隐联想测验,以考察个体信息与类别信息的效价冲突时,他人印象控制策略如何受到自我控制资源与信息效价的双重影响。结果发现:(1)个体信息与类别信息的印象控制依赖于自我控制资源。(2)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与信息效价类型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个体损耗了较多的自我控制资源后,对效价冲突的个体信息与类别信息进行印象加工时,消极刻板印象的激活因受到这两类效价冲突信息的限制,只能依赖实时更新的面部表情信息,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反应性控制; 当个体损耗的自我控制资源较少时,对同样的个体信息与类别信息,不论效价相容或冲突,均能保持对消极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从而导致自上而下的主动性控制。 相似文献
564.
利用元分析方法探讨反馈寻求行为(FSB)与个体绩效的关系以明确其能否改善个体绩效。共有62篇实证研究纳入元分析, 被试总人数达15141人。结果表明:反馈寻求行为与个体绩效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 = 0.329), 且与创新绩效的关系(r = 0.409)强于关系绩效(r = 0.302)和任务绩效(r = 0.258); 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Inquiry FSB)与个体绩效及其分维度绩效的关系均强于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Monitoring FSB)。文化背景和数据收集方式调节了反馈寻求行为与个体绩效的关系, 该关系在东亚文化背景下(r = 0.393)和截面同源数据中(r = 0.433)最强, 且在纵向配对数据中仍显著正相关(r = 0.154), 充分说明反馈寻求行为能改善个体绩效; 反馈寻求行为的测量工具、反馈源、非自评绩效的主客观性和被试类型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为反馈寻求行为对个体绩效的预测提供了较精确的估计, 并为反馈寻求行为的后续研究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565.
睡眠限制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其对个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备受研究者关注。众多研究表明, 睡眠限制会对注意功能、执行功能和长时记忆等不同认知领域的心理加工产生差异化影响, 且影响程度与任务类型、睡眠限制的严重程度、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相关。研究者们提出了4种主要的作用假说:唤醒假说、注意控制假说、警觉性假说以及前额皮层易感性假说。未来研究需要从关注个体间差异、使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重视轻度睡眠限制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深化和扩展。 相似文献
566.
与其他类型的刺激相比, 个体会优先注意食物相关刺激, 即对食物刺激的注意偏向。对影响食物线索注意偏向个体因素研究的分析发现:(1)在状态因素中, 饥饿以及与自我威胁有关的、唤起强度大的负性情绪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有增强作用, 这在注意加工的早期和晚期都有体现; (2)在特质因素中, 行为研究发现, 相比于体重正常个体和非限制性饮食者, 超重/肥胖个体以及唤起节食目标的成功限制性饮食者没有更强的注意偏向, 但是, ERP研究发现, 在注意加工的早期阶段, 就出现了特质因素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影响; (3) fMRI研究发现, 对食物线索的注意过程伴随着脑岛、眶额叶皮层等与奖励相关的脑区及视觉注意网络的激活。未来研究需要:(1)从动态角度研究注意偏向, 进一步提高测量的信度; (2)使用专门的范式探究个体因素影响注意偏向的神经机制; (3)严格分离不同状态因素; (4)对被试进行严谨筛选和划分, 做好被试间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67.
成人和儿童完成空间再定向的具体过程与内在机制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在空间中是否形成了关于环境的整体表征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研究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研究结果也提供了不同的证据。使用传统的空间再定向任务在此问题上难以得到明确的结论。本研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被试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观察所在空间,然后直接向被试呈现空间的俯视视角并要求完成位置再认。通过对正确率和反应时的模式分析,发现被试反应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整体的、独立于视角的心理表征(各方向均为高正确率低反应时);整体的、依赖于方向的心理表征(正确率和反应时在不同方向上差异显著)和视角匹配的心理表征(各方向上均为低正确率)。三种不同的表征形式在人群中同时存在,并且在同一个体身上表现出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68.
随着公司各类丑闻和腐败事件的不断曝光,腐败受到管理学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腐败的定义,对个体腐败和组织腐败的影响因素加以回顾,从动态和多层次的视角总结了腐败从个体现象演变成群体或组织现象的过程模型,主要包括腐败常规化模型、道德推脱模型、社会认同模型和情绪诱发模型。最后,从探索其他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对群体腐败提出假设并检验、进一步构建腐败理论三个方面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69.
570.
本工作应用自行设计的软件程序和微机人机对话方式,完成六项认知作业的年老化特点的比较研究,被试506人,46—75岁。研究结果表明:1)“心算”和“符号数字”两项作业完成速度随年老迅速减慢,但测验成绩随年老缓慢降低,速度变化是该两项作业年老化过程的主要特点;2)“数字鉴别”和“计数”两项作业完成速度随年老减慢较缓;3)“双位数字顺序回忆”和“无意义图形再认”两项作业测验成绩随年老下降迅速,但前者更为明显;4)速度和成绩两项指标的个体差异均随年老有增大趋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