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20篇 |
免费 | 653篇 |
国内免费 | 221篇 |
专业分类
65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99篇 |
2023年 | 130篇 |
2022年 | 129篇 |
2021年 | 178篇 |
2020年 | 305篇 |
2019年 | 308篇 |
2018年 | 249篇 |
2017年 | 331篇 |
2016年 | 330篇 |
2015年 | 215篇 |
2014年 | 272篇 |
2013年 | 778篇 |
2012年 | 203篇 |
2011年 | 215篇 |
2010年 | 176篇 |
2009年 | 253篇 |
2008年 | 290篇 |
2007年 | 268篇 |
2006年 | 269篇 |
2005年 | 236篇 |
2004年 | 207篇 |
2003年 | 183篇 |
2002年 | 160篇 |
2001年 | 117篇 |
2000年 | 106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结合反应时和信号检测方法,考察不同危险类型下驾驶员危险检测的特点。35名新手和35名有经验驾驶员依次完成一个反应时测试和一个信号检测任务。结果发现:新手对明显和隐藏危险的反应时间比有经验驾驶员长。与隐藏危险相比,驾驶员对明显危险的敏感性高、判断标准低。驾驶员对两类危险的反应时间长是因为他们的判断标准严格。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危险检测的特点随着危险类型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982.
983.
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快速命名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命名任务是一种需要命名多个高熟悉项目的认知任务,尤其适合用来对成因复杂的发展性阅读障碍进行研究。许多研究者使用不同类型的快速命名任务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快速命名缺陷在眼动过程表现为中央凹和副中央凹的加工困难,在认知过程中表现为抑制能力较差等。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注意到快速命名缺陷的复杂性,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究快速命名缺陷的本质,从而建立系统性的假说。 相似文献
984.
采用RSVP序列,以两个实验探讨了双任务间隔对特征搜索方式的影响。要求试被首先辨认数字序列中包含的字母(任务一,T1),随后完成特征搜索任务(任务二,T2)。在实验一中,T2是检测在同时呈现的多个椭圆中是否有方向不一致的目标出现;在实验二中,T2是检测同时呈现的多个灰色圆点中是否有红色圆点出现。结果发现:随T1-T2间距缩短,T2的正确率显著下降;T2所含刺激数目的增加并未引起其正确率下降,即任务转换只影响特征搜索的绩效而未改变搜索方式,特征搜索仍以并行方式进行。根据动态控制理论,由于在本研究范式中两个任务之间存在任务转换过程,特征搜索应当为系列搜索。可见上述结果与动态控制理论不符。 相似文献
985.
986.
运用两种程序分别测量了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由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外显自尊由三项自尊量表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内隐自尊普遍存在;无论是内隐自尊还是外显自尊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内隐自尊无显著的年龄差异;外显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中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大学生有更低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87.
988.
综述了近10国内外关于Ⅱ型糖尿病人认知功能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1)流行病学筛查因天花板效应难以发现认知损伤。(2)采用对年老化较敏感的行为学指标证实,60~70岁的糖尿病人认知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但60岁以下或70以上病人则少有类似表现。认知阈限理论可解释这一年龄相关现象。(3)Ⅱ型糖尿病人认知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语词记忆损伤、学习能力下降、脑电(P300)潜伏期延长等。(4)认知损伤程度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相关,也受高血压等共病因素的影响。控制糖代谢可改善认知功能。糖尿病人的认知损伤与年龄相关,但其机制不同于正常年老化过程中的认知衰退 相似文献
989.
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内隐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识别。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Greenwald与 Banaji将内隐自尊概括为三种形式: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隐自尊,如角色扮演、单纯所有权现象及小群体效应;原生内隐自尊,例如社会交往中的相似-吸引现象、劝说中的认知反应、选择决策的扩散效应、姓名字母偏爱效应;二级内隐自尊,如自我积极性、内隐的合群与排斥及替代性自尊 相似文献
990.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评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章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区别、联系以及相互作用三方面,对这两个概念集合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最初,内隐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其与外显学习在现象学、实验操作、神经生理学以及学习机制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近年来,虽然内隐学习的独立地位已被充分确立,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结合物。最后,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相互权衡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