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3篇 |
免费 | 203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18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101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260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erceived Personal Gender Discrimination: A Study of Solicitors in Hong Ko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formed by social identity theory, we developed a model to examine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erceptions of personal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model, gender, gender identity, and perceived gender bias against women are considered as salient predictors of perceived personal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intentions to leave are considered as the outcome variabl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a sample of practicing solicitors in Hong Kong. We found that (a) women perceived more personal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gender bias against women than did men, (b) gender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gender bias against women and perceived personal gender discrimination, (c) the positive effect of gender bias against women on gender discrimination was more strongly positive for women than for men, and (d) perceived personal gender discrimination affecte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intentions to lea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12.
John P.A. Ioannidi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2013,57(5):184-187
This commentary discusses challeng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st for excess significance (Ioannidis & Trikalinos, 2007)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body of evidence, the plausible effect size for power calculations and the threshold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cautious, given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separat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bias (classic publication bias, selective analysis, and fabrication) that lead to an excess of significance and in some fields significance-related biases may follow a complex pattern (e.g. Proteus phenomenon and occasional preference for “negative” results). Likelihood ratio estimates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the post-test probability of bias, and correcting effect estimates for bias is possible in theory, but may not necessarily be reliable. 相似文献
913.
本研究采用负启动范式,从乐观特质连续谱上选择乐观、中性和悲观三组个体,考察他们对情绪和中性词的分心抑制。实验一以情绪词为材料发现,当启动分心词为负性时,乐观组出现负启动;分心词为正性时悲观组出现负启动;无论分心词为正或负,中性组均出现了负启动。实验二以中性词为材料发现,仅悲观组和中性组出现负启动。说明乐观个体对正性和中性信息不实施分心抑制。这可能与注意在这些刺激上的维持及乐观个体拥有积极的认知图式有关。本研究为乐观个体积极而务实的行为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14.
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HFA)个体智力正常, 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与HFA个体社会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梳理相关研究发现, HFA个体在自动加工阶段和情绪目标参与阶段, 不存在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 而在任务与情绪无关的控制加工阶段, 存在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针对HFA个体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杏仁核理论、强烈世界理论和执行功能理论等。神经生理机制方面, HFA个体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可能与其异常的皮下及皮层通路功能有关, 同时可能会受5-羟色胺系统基因及催产素水平等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在综合考虑研究方法及个体因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其加工特征及神经生物机制, 着力开发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15.
检验共同方法偏差(CMB)已经成为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一个环节。本文从数学模型角度分析方法变异(CMV)的影响,并讨论了CMB常用的检验法——Harman单因子法、控制未测量的潜在方法因子(ULMC)法、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标签变量法的检验力。Harman单因子法检验力很低,ULMC法检验力中等,CFA标签变量法检验力虽然较高但问题也不少。提出一个好的检验法应当满足的三个特点:符合CMV的数学模型、评价标准不受非CMV来源的影响、对CMV、CMB的变化敏感。最后给出CMB检验的建议。 相似文献
916.
摘 要 为考查防御性自尊大学生注意偏向对记忆偏向的影响,本研究将被试分为训练组和控制组,训练组接受注意偏向训练,之后完成记忆任务。记忆任务中呈现中性和攻击性词汇,要求被试对词汇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控制组对攻击性信息存在着记忆偏向,而训练组对攻击性信息的记忆偏向消失。注意偏向训练可以即时性地改变防御性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可能是特质一致性记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17.
采用问卷法,以839名公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公费师范生政策满意度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考察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以及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结果发现:(1)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显著正向预测教师职业认同;(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结果预期在政策满意度和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完全中介支持性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部分中介限制性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本研究通过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解释了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路径,为提升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18.
以往强迫症注意偏向研究呈现出不一致的结果。为探索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是否由于被试取样和刺激选择所导致,当前研究改用非临床强迫症状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图片作为刺激来引发被试的反应和脑电波的变化。研究采用2(高强迫症状组、低强迫症状组)×3(中性图片、一般威胁图片和强迫相关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反应时和相关的脑电成分,结果显示:高强迫症状组较低强迫症状组对强迫相关图片表现出了更大幅度的P2波幅的变化。从而可以推断出,高强迫症状个体对强迫相关图片表现出了明显的注意偏向,其成分为注意脱困,主要发生在早期自动化加工阶段。 相似文献
919.
正常发展(Typically developing, TD)婴儿的先天面孔注意倾向稳定地存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刺激情景中, 且在生命第一年内呈现短暂下降后快速增强的发展趋势。TD婴幼儿的视觉注意在第4至6周之间发生由皮下控制向皮层控制的关键性转变之后, 伴随面孔视觉经验的不断积累, 逐渐形成的面孔特异性皮层网络对面孔的优先选择性反应逐渐增强。而孤独症谱系(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婴幼儿具备初始的面孔注意先天倾向, 但在面孔皮层发育关键期内逐渐偏离正常轨道, 在1岁左右表现出面孔注意障碍。该群体先天的感知注意损伤或社会动机缺失可能导致其在关键性转变期内的面孔视觉经验输入不足, 进而阻碍面孔特异性皮层网络的正常发展。未来研究可考虑采用生物遗传学方法和近红外脑成像技术探索新生儿面孔注意先天倾向的起源, 系统考察社会场景中感知觉特征和社会性特征对ASD高危婴儿面孔注意发展轨迹尤其是关键性转变期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20.
主要考察大学生对穷人的消极刻板印象及猜测偏向。实验1中的两个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结果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虽然被试对穷人热情的评价相对积极,但总体上认为穷人低能力、低热情。实验2通过源监测任务发现,在忘记特质词来源的情况下,被试倾向于猜测消极特质词来自贫困者,积极特质词来自小康者。研究不仅证实了大学生对穷人的消极刻板印象,而且进一步发现大学生存在对穷人的消极猜测偏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