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35篇
  93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asic motor abilities in kindergarten and scholastic, social, and emotional adaptat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formal schooling. Seventy‐one five‐year‐old kindergarten children were administered a battery of standard assessments of basic motor functions. A year later,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school was assessed via a series of questionnaires completed by the children and their class teache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already documented association between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ther motor functions show significant predictive value to both scholastic adaptation and social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to school. The results further suggest a better prediction of scholastic adaptation and level of disruptive behaviour in school when using an aggregate measure of children's ability in various motor domains than when using assessments of singular motor func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good motor ability may serve as a buffer to the normative challenges presented to children in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In contrast, poor motor ability emerges as a vulnerability factor in the transition to formal schooling.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2.
严由伟 《心理科学》2007,30(5):1237-1238,123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教育界深刻的变革,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正在面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挑战,一场实验观念、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和实验管理上的大改革自然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83.
王婷婷  沈烈敏 《心理科学》2007,30(6):1486-1488
本研究以526名高中生为被试,运用自行编制的"高中生认识论信念问卷",考察了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性别差异、年龄特点以及学校类型差异。结果表明: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各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学校差异;在整合建构信念、能力信念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在零散接受信念上存在着学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4.
Robinson's ([Robinson, D.L. (1999). The ‘IQ’ factor: implications for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7, 715–735]) arguments that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represents the “one valid intelligence factor” are disputed. It is argued that Robinson seriously underestimated the relevance of fluid abilities to “intelligence”, by using an inappropriate criterion for assessing the intelligence-saturation of cognitive ability variables. The relevance of fluid and crystallized abilities to popular, psychometric, and biological conceptions of intelligence is discussed, and the issue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is also addressed.  相似文献   
185.
高中生成就动机、物理学习成绩对其自我监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机选取高中生314名,采用量表和问卷法探讨了成就动机、物理学习成绩对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层次的动机,其自我监控能力不同,即高学习目标低成绩目标者监控水平最高,其次是高学习目标高成绩目标者,再是低学习目标低成绩目标者,最后是高成绩目标低学习目标者;2、物理学习成绩越好,中学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86.
蔡艳  丁树良  涂冬波  戴海琦 《心理科学》2012,35(6):1497-1501
传统上,群体评估都是以个体的评估结果的平均值为基础进行的。而群体水平IRT理论则可以避开对个体的评估,直接实现对群体的评估,它具有许多传统方法难以企及的优点。本文将群体水平IRT模型应用于2007年某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410所学校的能力评估,评估结果发现:410所学校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几乎都在[-1,1]区间内,没有能力极高或极低的学校。对这些学校而言,测验中所有项目的难度较易,区分度适中。所有的评估结果与IRT模型的评估结果在 的水平上相关显著,表明GIRT模型在实践中是可以选择的一种群体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7.
张建人  秦启文 《心理科学》2013,36(4):870-875
目的:探讨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初中女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初一至初三年龄12-14岁的女生共658人,采用青春期发育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进行测量。结果:①绝大多数12至14岁的女生青春期发育状态处于青春期中和青春期晚期(二者合占90%);②年龄×青春期发育水平的方差分析显示,在自我概念各因子分及总分上,年龄和青春期发育水平的主效应均不显著;③在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动以及自我概念总分上年龄与青春期发育水平交互效应显著,高年龄低青春期发展水平和低年龄高青春期发展水平的初中女生的得分均较低。结论: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可能对初中女生的自我概念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青春期开始时间晚或早均不利于女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8.
13-18岁青少年表象能力的发展和脑电α波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188名1318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脑电波超慢涨落分析技术(简称ET),对其12导联脑电波(EEG)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并对其表象能力进行了考察。重点探讨了表象能力的发展与脑α波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3~18岁青少年随年龄增长,对表象任务正确反应需要的时间逐渐下降,其反应时变化的转折时期为16岁;(2)男女生之间差异不显著;(3)在句图匹配和心理旋转作业中好组10Hzα波的比率均高于差组,其它频率差异不显著,说明表象能力好组与占主频的α波相联系。  相似文献   
189.
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10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自编“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测验”,考察了高中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以及学科成绩与创造性思维水平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1)从创造性思维总分上看,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发展比较平缓,各年级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品质——独特性:从高一到高二年级处于较为平稳的水平,二者无显著差异;高三比高二(P<001)和高一(P<0001)有显著提高;(2)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中学生语文成绩与创造性思维总得分及部分项目得分有一定相关,与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及各项目上的独特性均无显著相关.数学成绩与创造性思维的诸方面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0.
采用两个实验:实验一以陈述性知识为学习内容,实验二以程序性知识为学习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分别用组间设计探讨信息呈现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和空间能力的学习者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认知风格对陈述性知识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而选择的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和被试的空间能力则对其不产生影响;(2)对于程序性知识的保持,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和被试认知风格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被试空间能力则不会产生影响,而且被试不同的认知风格在不同的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3)对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被试认知风格和空间能力都会对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而且被试不同的认知风格和空间能力在不同的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