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111篇
  2020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今本《管子》有多篇亡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北堂书钞》对《管子》的引用情况,对其亡佚时间进行探讨,认为:《管子》佚篇的亡佚不是一次性的,在南北朝后期,《管子》的部分内容亡佚;隋末唐初,《管子》又损失了一些篇章,《管子》佚篇全部亡佚。  相似文献   
72.
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合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苏氏易传>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合爻别"说.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合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合爻别"说.  相似文献   
73.
刘芹 《管子学刊》2008,(4):33-36
晚清时期,面对着中国社会的危机,管子思想倡导的富国强兵理念成为人们救时之良策。以王树楠为代表的晚清士人对管子思想进行重新进行解读和认知,在“尊王变法”、“商战攘夷”、“兴商富国”等方面赋予管子思想新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74.
中国的“法治”思想源远流长,始于先秦法家,从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到战国时期的商鞅治国重“法”,再到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的构建,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衍变过程,但法家的法治思想始终没有脱出君主专制下“以法治国”的巢臼。  相似文献   
75.
王弼注《易》有返归《易传》的强烈企图。从他的《周易略例》对解《易》的原则说明中,可以知道他特别重视《明象》及《明彖》,并把问题的讨论集中在阴阳符号的卦爻结构的启发上。王弼综论卦爻之义的背后则是他对天道的基本认识。由于王弼视天道为一系列的展开,所以其“意象言”之说与之成一类比的对应,由这一类比而产生了王弼在言说时独特的论述文法。在《老子注》中,“言、象、意”可以被代换成“名言、称为、无称无名”,这不但是作为一种论述的方法,而且可视为道在名言世界的一种实践。王弼既然在《周易略例》中提出“言象意”说,那么他的《周易注》是否也依此一方法而成?其次,王弼注《易》的方法,究竟使读者对《易》产生什么新的认识?凡此二点即为本文所关心之重点。  相似文献   
76.
《管子》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它叙述了植物与海拔、水等生态因子的关系,叙述了各种不同土壤与动植物以及人们健康的关系等;在对待自然资源方面,它要求辩证地遵循自然规律,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适度索取和"以时禁发"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这些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7.
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对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管仲,曾给予全面且较高的评价。王世贞关注管仲,与当时朱明王朝取代蒙元政权关系密切,还与王世贞曾在青州任职有关。王世贞的治史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明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影响。通过分析王世贞对管仲的评价,可以明晰王世贞的治史特点,并为分析明代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变迁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78.
《管子》可谓是一部博大精深、包罗万千、韵味隽永的富含"经邦治国"之道的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佳作。它承续、生发、展拓了华夏传统文化的"贵和"思想理念,推崇创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意识。然则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可谓与管子的文化思辨、道德教化和审美情韵皆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境。  相似文献   
79.
《管子》的"和合"是一种差等和合,治国理念以天地人和合观为基础,建立了形而上的天地和合道德根据,治国的目标是为了达到社会和合偕习,和合观的使用在方法上运用个人内心和合、国家内外和合达到国家治理,形下之用体现于政治上政通人和以实现天地人和。管子之所以成为我国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因为他的治国理念高远、方法得当、运用适宜,既有道德感化,又有法治辅助,还有礼义调和,实现了社会上下和合、内外和合、形上形下和合。  相似文献   
80.
杨万里治<易>参证史事,对"二五之应"问题尤其青睐.因为它不但得象、得体、得时,还得用.杨万里尤其重视它的"用"问题,由于这个"用","二五之应"不但贯通天人,也彰显史事宗义理派求真、务实的治<易>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