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体外循环(CPB)技术的运用,使心脏直视手术的安全开展成为可能,但是体外循环可造成患者心肺功能的损伤,这种表现对心肺尚未发育成熟的婴幼儿的影响尤为严重。超滤已经成为低体重和危重患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患儿术后心肺功能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超滤技术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2.
就新施行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提出其立法目的表述不妥;缺乏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未能明确提出按照公平效率原则分配器官;缺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过分强调捐赠者对器官捐赠协议的任意撤消权;书面同意形式的局限性;未就禁止买卖原则的情形具体化;未能就建立具有中立性特点的器官调控中心作出规定;未能就脑死亡留下一个开放性的口子等九点不足,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3.
黄俊杰 《现代哲学》2006,2(5):54-61
该文分析十七世纪蕅益智旭(1599-1677)对《论语》的思想世界的解释。该文首先指出,智旭以无限生命、死生一致的观点作为核心,重构孔门的生死观,再以心学之立场重新解释孔子思想中的“学”、“道”与“天命”三个重要概念。智旭将“学”解释为“心”之觉醒,将“道”理解为“空生大觉”之道,将“知天命”解释为对“不生不灭之理”与“虚妄生灭之原”的通透。凡此种种新诠,在东亚《论语》诠释史上,均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展现王阳明以后以“心”学解释经典的“自由的”学风,另一方面则显示明末三教合一之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前稳定性冠心病通行的治疗策略是药物治疗的同时常规作冠脉造影,如果病变严重,则尽可能地作介入治疗。但最近COURAGE试验结果的公布,证实介入治疗仅可以缓解症状,但不能改善预后。因此,我们要对PCI在稳定性冠心病中的作用和定位重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6.
由于静息心率易测性, 对静息心率的研究成为研究攻击和犯罪行为生理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低静息心率与多种反社会行为存有关, 无论是动物研究, 人类研究还是跨文化的研究都表明了这种关系的存在。但元分析的结果表明低静息心率与反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效应量只是中等水平。同时, 社会经济因素和人格因素对低静息心率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影响。低静息心率可能与低恐惧或低唤醒的特质、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减弱、大脑右半球功能减弱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7.
《齐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本,其英译问题同样值得重视。本文比较冯友兰和Graham对《齐物论》的翻译,分析他们不同的翻译特色,并由此引出有关作者原义与译者理解之间的张力等解释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8.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最具普遍适用意义、最重要的是系统思维方法、模糊思维方法等.介绍尝试将系统思维方法和模糊思维方法在心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病诊治中应用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9.
Some combinations of hazards yield disease rates greater than would be expected from the risk attributable to each hazard in isolation. However, perceptions are often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mbined risk being seen as less than the sum of the individual factors, raising concerns over the validity of some measures of risk perception. Here, 249 adults estimated the risk of cardiac events for four hypothetical men, described as having high or low levels of smoking and family history of heart disease. Three distinct measures were used. A 9‐point scale produced a strong sub‐additive interaction, a 101‐point scale produced a weaker sub‐additive interaction, and an unbounded scale produced no interaction. In this study, as in all previous research, scales with relatively few points (here a 9‐point scale) yield sub‐additive interactions. Given the consistency of results yielded by such scales, irrespective of contex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se scales are not valid for perceptions of multiple risk factors.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