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Expr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one's own emotional responses to negative events,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challenge the attainment of important life goals, is thought to confer physiological benefit. Individual preferences and/or abilities in approaching emotions might condition the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encourage written emotional processing (EP).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hysiological impact (as indexed b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of an emotional processing writing (EPW) task as well as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a dispositional preference for coping through emotional approach (EP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EE)), in response to a laboratory stress task designed to challenge an important life goal. Participants (n?=?98)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EPW or fact control writing (FCW) following the stress task. Regression analyse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ispositional EP by condition interaction, such that high EP participants in the EPW condition demonstrated higher HRV after writing compared to low EP participants. No significant main effects of condition or EE coping were observe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PW interventions may be best suited for those with preference or ability to process emotions related to a stressor or might require adaptation for those who less often cope through emotion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32.
易学心理思想的研究,应该从<周易>"心"范畴入手,认真辨析<易经>和<易传>中每一重要"心"范畴的心理学涵义,并给予肯要的阐释与疏解,这是研究易学心理学的基本进路,由此也可以解决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话语系统的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133.
曾凡朝 《周易研究》2005,2(6):22-33
对于程颢易学思想,学界述及较少,本文仅从"生生之易即为道"、"天人一也"、"只心便是天"、"形上形下之辩"等方面入手展开讨论.程颢以易为道,认为道的内容即是生生,生生之易为道体,为天理.从具有普适性的道、天理出发,程颢提出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中,程颢彰显了人的价值意蕴,认为"无人则无以见天地","人为天地心","只心便是天".同时,以道、天理为基础,在道器关系上,程颢阐述了道器的清晰区分和真正关联,并更加重视道器的圆融为一.  相似文献   
134.
张载把《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以此作为达致太平世界的公理。这一“公理”含有“立心”、“立道”、“继绝学”、“开太平”四个环节本文对张载“为天地立心”这一命题的伦理意义作了深入发掘:1、“立心”是赋天地以人论道德属性;2、“立心”是立人;3、“立人”是人的真正自主。  相似文献   
135.
本研究通过对69例CHD患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进行Gensini评分、分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56例。全部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做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的HRV分析。结果显示CHD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其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降低程度不同,各组对照具有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136.
他汀广泛用于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普遍源于循证医学的证据。首先,他汀治疗冠心病是从疾病的本质出发,采取有效方法稳定斑块、缓解缺血。调脂治疗中,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主要目标,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思路。调脂强调联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同时一分为二看待药物的作用,适时减量或停药。  相似文献   
137.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出生缺陷,如能得到有效治疗,患者一般预后良好。但由于医疗条件发展不均衡,使得其防治工作依然严峻。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和Cochrane协作网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诊疗证据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医疗条件发展不均衡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8.
社会老龄化,老年人口的相对比例以及绝对值不断增长,外科手术患者中合并心脏病的患者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这类患者都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衰及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如何评价这些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细致调整心脏病用药,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同时避免术前不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139.
从指南看冠心病降脂治疗的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层出不穷的试验研究和不断更新的指南使人们对冠心病防治的认识不断加深,但指南的实施和普及却不理想,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并未真正受益于降脂治疗。现就NCEP-ATP指南的更新和目前冠心病患者降脂治疗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患者的依从性、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质量、药物有效性以及效价比与经济条件)及可能的改善措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0.
冠心病诊治中的过度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过度医疗问题引起了医学伦理学界的普遍关注。过度医疗是一个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个伦理问题.确切的说是一个医学一社会问题。结合冠心病过度医疗的特点,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剖析冠心病过度医疗的原因,并提出了医者、患者、医疗机构和社会针对冠心病过度医疗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