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68篇 |
免费 | 807篇 |
国内免费 | 276篇 |
专业分类
77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150篇 |
2023年 | 278篇 |
2022年 | 204篇 |
2021年 | 238篇 |
2020年 | 396篇 |
2019年 | 388篇 |
2018年 | 368篇 |
2017年 | 380篇 |
2016年 | 390篇 |
2015年 | 267篇 |
2014年 | 294篇 |
2013年 | 1102篇 |
2012年 | 221篇 |
2011年 | 203篇 |
2010年 | 181篇 |
2009年 | 231篇 |
2008年 | 278篇 |
2007年 | 278篇 |
2006年 | 288篇 |
2005年 | 255篇 |
2004年 | 215篇 |
2003年 | 167篇 |
2002年 | 155篇 |
2001年 | 122篇 |
2000年 | 116篇 |
1999年 | 85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63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Elisabeth Conradt Sierra E. Carter Sheila E. Crowell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2020,14(4):208-214
Significant racial health disparities in infant mortality, preterm birth, and infant neurodevelopment exis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disparities highlight a critic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Children of color are at a developmental disadvantage before birth.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how pregnant women from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are disproportionately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chronic stress in the form of discrimination, historical trauma, and acculturation. We integrate these understudied forms of chronic stress into allostatic load and prenatal programming models to describe how they can affect the health of two generations: the pregnant woman and her child. We describe psychophysiological ramifications of this early-life stress in infants of color. The prenatal programming field has largely ignored the experiences of women of color, and we highlight the need for researchers to include, or focus exclusively on, diverse samples in their research to reduce disparities that are evident at birth. 相似文献
162.
Tobias M. Härtel;Benedikt A. Schuler;Mitja D. Back;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24,97(4):1572-1602
Recruiters routinely use LinkedIn profiles to infer applicants' individual traits like narcissism and intelligence, two key traits in online network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LinkedIn profiles' predictive potential to accurately infer individual traits. According to Brunswik's lens model, accurate trait inferences depend on (a) the presence of valid cues in LinkedIn profiles containing information about users' individual traits and (b) the sensitive and consistent utilization of valid cues. We assessed narcissism (self-report) and intelligence (aptitude tests) in a sample of 406 LinkedIn users along with 64 LinkedIn cues (coded by three trained coders) that we derived from trait theory and previous empirical findings. We used a transparent, easy-to-interpret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leverag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 potentials (elastic net) and applied state-of-the-art resampling techniques (nested cross-validation) to ensure robust results. Thereby, we uncover LinkedIn profiles' predictive potential: (a) LinkedIn profiles contain valid information about narcissism (e.g. uploading a background picture) and intelligence (e.g. listing many accomplishments), and (b) the elastic nets sensitively and consistently using these valid cues attain prediction accuracy (r = .35/.41 for narcissism/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recruiters' accuracy and foreshadow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of automated LinkedIn-based assessments for selection purposes. 相似文献
163.
164.
采用RSVP范式验证了两个序列呈现的刺激可以被并行加工的假设。实验一发现:在两个目标刺激(Target和Probe,以下简称T和P)间无干扰刺激时,T的反应时随着T、P之间的间隔显著减小,其模式符合并行加工模型的预测。而实验二发现:当T和P之间有干扰刺激(即T后呈现后续掩蔽)时,T的反应时并不随着T、P的间隔而减小,其模式符合序列加工模型的预测。由此可推论,只要两个序列呈现的刺激之间没有干扰刺激,可以对他们进行并行的注意加工,但是会受到两个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5.
《心理科学》2025,48(3)
为探讨不道德行为对自我欺骗的影响及道德标准的抑制作用,实验1考察了主动不道德行为对自我欺骗的影响。结果显示,被试在欺骗试次中的预测信念显著低于诚实试次,且欺骗试次中的预测信念显著低于被试的真实信念,表明个体在不道德行为中产生了虚假的信念。实验2考察了被动不道德行为对自我欺骗的影响。结果显示没有虚假信念的产生。实验3探讨了道德标准关注对主动不道德行为中自我欺骗的影响。结果表明,关注道德标准可抑制主动不道德行为中的自我欺骗,在控制组中,被试的预测信念显著低于真实信念,表明其产生了虚假信念。这些结果表明,主动不道德行为易引发自我欺骗,关注道德标准可以有效抑制主动不道德行为中的自我欺骗。 相似文献
166.
自尊是包含能力和价值的重要心理资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多年来,我们围绕自尊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建构及其相关的实证研究。其中,理论建构包括对自尊内涵和本质的探寻、\"倒立的金字塔\"自尊结构模型的建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对个体自尊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婴幼儿早期自尊的观察研究、小学生自尊发展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横向和纵向比较、特殊群体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最后,运用实验方法分析了诱发失败情境下自尊对不良情绪的缓冲作用,不同自尊类型被试的记忆偏向和情感反应。这些研究为丰富国内自尊领域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7.
项目组合(itemparceling)是对同一量表中的若干项目进行整合并形成新的观测指标的过程。虽然一直以来它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但随着其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文章从项目组合的基本逻辑、优缺点以及具体方法等方面对项目组合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使用的具体建议:(1)根据研究的目的与具体情境选择是否需要组合;(2)组合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概念的维度性;(3)项目组合最好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等等。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各种组合方法对模型拟合以及参数估计的影响以及项目组合在一些SEM高阶应用中的效果,并进一步与项目反应理论等测量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8.
儒家思想曾居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鉴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对心理健康作用的必然性,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应当充分关注。文章强调,不宜刻板化否定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基于心理咨询的常见问题,文章初步讨论了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可能有贡献的9个领域:人生意义、应对、生死教育、哀伤辅导、心理调节、人际认知、社会生活技能、人格发展、心理咨询技术等。进而,讨论了以儒家思想为资源,以心理学为目的,通过整理和发现、发展、操作化和验证等环节,构建儒家心理咨询学说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