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乐国安  陈浩  张彦彦 《心理学报》2005,37(4):561-568
通过对404例天津和432例Boston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男性更关注未来异性配偶的相貌、身材信息,而女性更关注对方的资源与承诺信息,但天津男女征婚者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更为强烈;(2)男性随年龄增长,会倾向于更大程度地寻找比自己小的女性,而中美女性则较稳定;(3)Boston人的配偶选择年龄空间较天津人广;(4)在个性特质方面,天津人更关注承诺性,Boston人更关注精神性与“享乐性”。结果表明,进化心理学对男女间差异有较大解释力,但对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却缺乏足够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2.
针对双目标CD-CAT,将六种项目区分度(鉴别力D、一般区分度GDI、优势比OR、2PL的区分度a、属性区分度ADI、认知诊断区分度CDI)分别与IPA方法结合,得到新的选题策略。模拟研究比较了它们的表现,还考察了区分度分层在控制项目曝光的表现。结果发现:新方法都能明显提高知识状态的判准率和能力估计精度;分层选题均能很好地提高题库利用率。总体上,OR加权能显著提高测量精度;OR分层选题在保证测量精度条件下显著提高项目曝光均匀性。  相似文献   
163.
四卡问题的内容促进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张庆林  杨雄 《心理科学》1997,20(4):311-313,,310,
本研究设计了2种抽象材料和4种具体材料的四卡问题,对43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以考察被试解决四卡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并检验命题内容对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卡问题十分困难,具体内容的四卡问题并不能产生促进效应,大学生的推理表现出“匹配偏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4.
从知觉负载理论来理解选择性注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知觉负载理论被认为解决了选择性注意研究的早选择和晚选择观点之争。当前任务对注意资源的耗用程度决定了与任务无关的干扰刺激得到多少加工,从而导致在低知觉负载下,注意资源自动溢出去加工干扰刺激(晚选择),而在高知觉负载下,注意资源被当前任务耗尽而无法加工干扰刺激(早选择)。知觉负载理论提出后,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一部分工作专注于知觉负载对选择性注意的调节作用;另外一些工作则关注其他认知过程如何影响注意资源的分配,其中知觉负载与工作记忆负载的关系是当前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65.
李宏利  张雷 《心理学报》2010,42(5):618-624
基于风险行为的性选择理论, 通过内隐启动的方法探讨了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对两性风险行为报告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男性接触求偶线索, 与接触奖赏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进行娱乐领域、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而女性接触奖赏线索后, 与求偶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会从事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两性接触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后都较少可能从事经济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这些结果符合性选择理论, 说明与求偶有关的信息线索能够诱导男性进行高风险活动, 因为在进化过程中冒险行为可以作为好基因的标志增加男性获得配偶的机会。这些结果还揭示了, 求偶动机对男性冒险行为的诱发作用远胜于外部动机(如金钱奖赏), 因为求偶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需求。  相似文献   
166.

对三孩政策下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患者就诊过程中呼声较高的以家庭平衡为目的的性别选择问题进行探讨,从概念的界定、产生需求的社会背景及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论证,从而推动社会层面的深度思考。同时,结合当前辅助生殖技术中存在的社会需求,提出了以家庭平衡为目的的性别选择是曾经实行的“生男即止法”的延伸。但以家庭平衡为目的的性别选择还需要以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应用为前提,应该从法律法规的完善、技术应用的监督及审查体系的加强等方面推动工作,防止相关技术的滥用。

  相似文献   
167.
168.
169.
The observation that politics makes strange bedfellows may be hackneyed, but it is also often true: Politicians and other actors in the policy process routinely align themselves on specific issues with actors with whom they otherwise have broad disagreements. This fits with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howing that humans have a coalitional psychology that is remarkably flexible, allowing us to feel strong bonds toward the coalitions to which we belong but to also break those bonds and move on to new coalitions when circumstances change. How is this flexibility possible? Here we examine the possible ways in which evolutionary forces helped shape our species’ trademark flexible coalitional psychology,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gene-culture coevolution and cultural group selection. We conclude with some examples of coordinated policy action among erstwhile foe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s.  相似文献   
170.
Attachment theory posits that in adulthood, romantic partners typically fill the role of primary attachment figure, yet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whether these findings hold in cultures that practice arranged marriage or that emphasise collectivistic values and filial piety.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compared attachment hierarchies in 116 Bangladeshi women engaged to be married or in the first 3 years of couple-initiated (also known as love) marriages and arranged marriages. Women in couple-initiated marriages reported greater use of their partners for the attachment functions of safe haven and secure base than women in arranged marriages. However, women in both groups were more likely to identify one of their parents than their partner as their primary attachment figure. Although replication is necessar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artners may not be universally prioritised above parents in the attachment hierarchy and that attachment theory's assumptions of individuation from parents in adulthood may not apply cross-culturally.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samples previously represented in attachment research, such as kinship structures,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and filial p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