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6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64篇
  2136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354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与心理弹性在其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的中介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中学生的性别、年级及父母文化水平后,欺凌受害能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内化性问题。(2)心理弹性在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在欺凌受害以及心理弹性对内化性问题的影响中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2.
宋仕婕  佐斌  温芳芳  谭潇 《心理学报》2020,52(8):993-1003
通过实验研究了群际互动中个体对不同来源身份的消极群体评价的情绪反应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并从情绪-行为反应的连续性视角探索群际敏感效应的行为表现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内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更能引起消极情绪反应;(2)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起调节作用,高群体认同者对来自外群体消极评价的情绪反应更加负面,而低群体认同者这种趋势并不明显;(3)高群体认同者在经历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积极行为,且消极情绪反应对此起中介作用。研究扩展了群际敏感效应的适用范围,并为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3.
以59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群体相对剥夺与网络集群攻击行为的关系,检验以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为中介变量的双路径模型及群体认同在双路径模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群体相对剥夺显著正向预测网络集群攻击行为;(2)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在群体相对剥夺与网络集群攻击行为之间有中介作用;(3)群体认同在群体相对剥夺通过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影响网络集群攻击行为的双路径模型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4.
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s)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群体区别正确反映的类属信仰.类属性思维比我们一般假想的更为复杂.首先,我们在本论文中探讨了在立体性的类属性思维EPA理论框架之下的多维度,即类属性思维的三维度:评估、激活和准确度.同时还特别讨论了类属性思维与具体集体共识的表征特点的图腾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次,对于作为人类信仰一部分的类属性思维准确性莫衷一是的研究,我们进行了全面综述,并且本文还仔细考查文化类属性思维,个体类属性思维,个体与群体的判断,准确性评判的标准,和原分析的数据等等,同时进一步表明类属性思维和客观现实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我们指出类属性思维对解释群体和民族的区别非常重要,特别是人的感知的实质性寓于实在的客观群体本身(“感知的同一性”).我们认为,类属性思维的过程,对于高度的实体性和感知的实质性的群体来说,具有深刻影响,况且群体或部落(民族)的图腾也是其群体或民族的实体性的外在表现.尽管我们不可能解决同类属性思维的过程有关的所有争论,但我们所强调的观点是:类属性思维是人类相互影响和生存的有效类属性识别.  相似文献   
75.
隋杨  陈云云  王辉 《心理学报》2012,44(2):237-248
在团队层次探讨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以及团队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对51个工作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 团队创新氛围与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而团队创新效能感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 引领创新的团队领导调节了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团队领导越倾向于引领创新, 创新效能感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就越强, 经由创新效能感传导的创新氛围对创新绩效的效应也就越大。研究结果深刻揭示了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创新领导和团队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6.
系统式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将系统家庭治疗的思想及技术移植到学校情景中,对实验班人际距离较远的5名嫌弃儿在原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嫌弃儿的人际距离明显改善.辅导中系统思想的引入、积极取向的气氛对同伴关系辅导有特殊的效果.  相似文献   
77.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Psychosocial safety climate,简称PSC)指员工对组织是否重视员工工作过程中与心理健康和安全相关的政策、规程和行为实践的共同感知和看法.回顾相关研究,对PSC的理论建构、测量方法、效度验证及PSC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Resource Model,简称JD-R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JD-R模型完善的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并提出PSC理论与测量工具完善、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层次匹配、考虑组织外及个人因素、开展本土化研究等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8.
社会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认同威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沛  刘峰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22-827
社会认同威胁是指,在社会比较的情况下,由于群体地位的差异,某一群体的个体在认知、情感上,对自我、所属群体身份的不承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和剥夺感、自卑感。社会认同威胁的结果包括3类:脱离群体、改变群体的状态、接受消极的社会认同结果。外显“社会威胁”的测量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测量“社会威胁”的内隐方法则以心脏血压和平均动脉血压作为测量指标。社会认同威胁的实验研究将群体分化为内群体和外群体,操纵群体地位的差异,通过模拟社会游戏来了解群体的社会认同威胁及其生理反应。未来的研究将重点关注下述问题:对社会认同威胁概念的建构、跨文化研究及其内隐过程的分析  相似文献   
79.
Richard M. Billow 《Group》2000,24(4):243-259
The cornerstone of W. R. Bion's theory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development is that thinking is a primary emotional need, and it mature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Bion (1970) formulated the ess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terms of the container-contained relationship. Bion (1970) described three types of communication, occurring on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commensal, symbiotic, and parasitic. These patterns involve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variations of the container-contained and call for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the therapist's subjectivity. In this paper, I describe each of these alterations as they apply to group therapy and to therapeutic activity. I include case examples of how I utilize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my work.  相似文献   
80.
Past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the aggregation of deviant peers during treatment may cause harmful effects (T. J. Dishion, J. McCord, & F. Poulin, 1999).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solving skills training groups in which all members had conduct problems (pure group condition) with groups that consisted of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behavior problems (mixed group condition). Participants were 139 sixth- and seventh-graders (mean age = 12.7; 63% male; 55% White) enrolled at public middle schools. Pre-, post-, and 6-month follow-up data were collected, along with intervention process variables.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rary to the deviancy training hypothesis, adolescents in the pure-group condition engaged in more adaptive in-session behavior and received lower scores on the parent and teacher ratings of externalizing behavior at postintervention than those in the mixed-group condition. Medi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deviancy training that occurred in the mixed-group condition accounted for their worse postintervention scores, findings consistent with the deviancy training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