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4篇 |
免费 | 96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123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132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11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开展精细化社会治理,而在多元主体共商共治的过程中出现了群体决策质量无法得到有效评估的问题。群体决策\"过程-结果模型\"认为应该从\"双过程\"(信息加工过程和人际互动过程)和\"双结果\"(客观结果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综合评估群体决策质量。基于该模型建构的群体决策质量问卷自评法和录像他评法被应用于大学生和社区居民一些真实问题解决的群体决策质量评估。研究结果显示群体决策质量自评问卷效度良好,适合作为群体决策质量的自评工具;录像他评法与问卷自评法结果相互印证能够全面地反映群体决策质量,可应用于更广阔的社会治理领域中。 相似文献
982.
为细化现有团队研究,着眼于子团队并结合团队同质情感,挖掘了团队中的子团队平衡性、团队情感与团队创造力关系。通过对某高校333名学生的团队实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认为:团队中子团队的平衡性与团队情感对影响团队创造存在交互作用,具有积极情感且子团队平衡的团队创造力更高。当子团队不平衡时,情感积极团队会比中性情感下的团队有更大的创造力波动性。 相似文献
983.
虽然团队建言被普遍认为会为团队带来积极结果(如高的团队绩效和团队创新), 但实证研究结果却并不一致。从群体信息加工的视角, 在团队层次区分建言质量与数量两个维度, 进而构建了建言起作用的正向和负向双路径模型, 探讨团队建言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包括:(1)开发团队建言质量与数量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 (2)检验团队建言的双路径模型, (3)开发针对团队领导的建言管理培训项目以切实提高团队建言的有效性。这不仅可以从理论上丰富和加深现有建言研究, 也将为团队管理实践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84.
集体自恋是将自恋延伸到群体水平的一个经典构念, 目前被界定为对于“自身所属群体是卓越的并值得优待, 却未充分被他者承认”的信念。现有研究发现它对群际敌对性有较强解释力, 因为集体自恋者对内群体形象、地位或身份所受威胁高度敏感, 容易高估威胁和怀疑外群体, 而缺乏自我价值感及控制感是集体自恋的重要根源。鉴于现有研究一般都预设了集体自恋的脆弱性和消极性, 而集体自恋的属性不必然如此, 未来研究应在充分厘清集体自恋内涵及结构的基础上探索其消极与积极后效, 揭示其多元成因及干预方法, 并推进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85.
长期冲突的群体双方都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最大受害者角色,他们认为自己比对方遭受了更多、更不公平、更不合理的伤害,这种现象称之为群际受害者竞争。群体通过强调冲突给自身造成的伤害后果的严重性与不公平性、伤害的处理方式等,努力声称内群体比对方遭受了更多的伤害。集体受害感、冲突责任归因、记忆的选择性、消除威胁的内在需要以及其他心理特点是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心理基础。通过构建\"共同的受害者-侵犯者\"认同以及增加群际接触等可以降低群际受害者竞争的水平,促进群际关系的和谐。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群际受害者竞争的机制,深入探讨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其他影响因素,争取在干预策略上有所突破,关注非暴力冲突的群体情境中群际受害者竞争的特点,了解第三方群体对谁是最大受害者群体的认知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86.
采用实验法在专业异质性与群体断层两个水平上操纵团队多样性,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团队多样性与组织支持的交互作用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独创性维度上, 专业异质团队在工具支持条件下的独创性显著高于专业同质团队, 情感和物质支持条件下二者差异不显著。当团队出现群体断层时, 情感支持与工具支持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 即在这两种组织支持下, 强断层团队的独创性显著高于弱断层团队; 物质支持条件下二者差异不显著。(2)在适宜性维度上, 组织支持的主效应显著, 两个实验一致地发现物质支持条件下的适宜性显著高于情感支持和工具支持。本研究从团队多样性与组织支持交互作用的角度考察不同复杂程度、不同组织目标的多样性团队所需要的组织支持条件, 对促进团队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87.
988.
JACOB PIET ESBEN HOUGAARD MORTEN S. HECKSHER NICOLE K. ROSENBER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0,51(5):403-410
Piet, J., Hougaard, E., Hecksher, M. S., & Rosenberg, N. K. (2010). A randomized pilot study of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and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young adults with social phobia.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1, 403–410. Twenty‐six young participants, 18–25 years, with social phobia (SP)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ght 2‐hour sessions of group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 and twelve 2‐hour sessions of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 in a crossover design with participants receiving treatments in reversed order. Outcome was assessed after treatments, and at 6‐ and 12‐month follow‐ups. MBCT achieved moderate‐high pre‐post effect sizes (d = 0.78 on a composite SP measu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although numerical lower than those of CBT (d = 1.15). Participants in both groups further improved in the periods following their first and second treatment until 6‐months follow‐up (pre‐follow‐up ds = 1.42 and 1.62). Thus, MBCT might be a useful, low cost treatment for SP, although, probably, less efficacious than CBT. 相似文献
989.
目的了解自我监控对大学生社会回避和苦恼的影响。方法对282名大学生施测了自我监控量表和社会回避与苦恼量表,根据自我监控量表分,把被试分为四组。结果高自我监控大学生组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组。结论自我监控对大学生社会回避与苦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