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35篇
  1984年   399篇
  1983年   291篇
  1982年   308篇
  1981年   345篇
  1980年   358篇
  1979年   339篇
  1978年   366篇
  1977年   288篇
  1976年   266篇
  1975年   258篇
  1974年   273篇
  1973年   23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Neo-Confucianism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Han dynasty Confucians to Tang dynasty Confucians,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evolved progressively from textual research to conceptual explanation. A significant sign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he book Lunyu Bijie 论语笔解 (A Written Explanation of the Analects), co-authored by Han Yu and Li Ao. Making use of the tremendous room for interpretation within the Analects, the book studied and reorgan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the Dao and principles.” It clearly shows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shifting its focus from phenomena to the nature of the heart-mind in order to comprehend nature and heavenly Dao, both of which “cannot be heard (from Confucius).”  相似文献   
992.
张勇  龙立荣  贺伟 《心理学报》2014,46(12):1880-1896
研究分别从认知评价理论和习得性努力理论视角考察了绩效薪酬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并检验了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对上述两条路径的调节效应。基于24家企业的364对上下级匹配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绩效薪酬对内在动机和突破性创造力没有显著的影响, 对外在动机和渐进性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变革型领导调节绩效薪酬与突破性创造力的关系:高变革领导情境下, 绩效薪酬通过正向影响内在动机间接对突破性创造力产生正向影响; 低变革领导情境下, 绩效薪酬通过负向影响内在动机间接对突破性创造力产生负向影响。交易型领导调节绩效薪酬与渐进性创造力的关系:交易型领导通过强化绩效薪酬对外在动机的影响进而放大了绩效薪酬对渐进性创造力的正向效应。针对上述结果, 讨论了本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文献中关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存在争议, 本研究认为需要根据不同的就业绩效和具体的调节变量来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1, 基于预备性研究, 来自全国不同地区10所大学1190份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包括8个因素:职业认同、乐观开朗、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社会支持、网络差异; 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2, 采用他评、前后间隔2周的问卷调查方法, 获得不同地区高校530份有效匹配问卷, 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但与录用通知书(客观就业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 职业探索在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的倒U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职业探索高水平下二者呈倒U型关系, 而在职业探索低水平下二者没有显著关系; 生源地在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录用通知书的关系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农村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而城市大学生二者相关不显著; 城市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 而农村大学生二者关系不显著。这为未来探究可就业能力的价值实现机制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994.
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团队领导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杨  陈云云  王辉 《心理学报》2012,44(2):237-248
在团队层次探讨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以及团队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对51个工作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 团队创新氛围与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而团队创新效能感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 引领创新的团队领导调节了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团队领导越倾向于引领创新, 创新效能感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就越强, 经由创新效能感传导的创新氛围对创新绩效的效应也就越大。研究结果深刻揭示了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创新领导和团队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及其统计控制途径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同方法变异(common method variance, CMV)指两个变量之间变异的重叠是因为使用同类测量工具而导致, 而不是代表潜在构念之间的真实关系。虽然以往研究显示CMV不一定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 在实际研究中应当加以考量。特别是在使用测量方法的研究中, 如果数据来源越单一, 测量方法越类似, CMV效应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越大。CMV效应的控制方法包括过程控制法和统计控制法。在统计控制法的选择和使用上, 需要重点考虑该方法是否分离了三大变异(特质变异、方法变异和误差变异), CMV效应是在测量构念层面还是题目层面, CMV效应是加法效应还是乘法效应。控制潜在方法因子途径是统计控制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类方法, 理解其模型是正确使用这类方法的前提。未来研究应当关注多个研究的CMV效应和侧重评估某个理论研究中CMV所引起的潜在的效度威胁。  相似文献   
996.
基于Frankl(1963)的意义疗法理论观点和Steger等(2006)提出的人生意义双维构念, 考察人生意义对大学新生抑郁的影响机制, 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采用问卷法调查了某东部省会城市1所理工科大学、1所综合性大学的435名新生, 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的意义体验与无聊倾向、抑郁负相关, 与希望正相关;意义寻求与意义体验、抑郁的相关均不显著;(2)意义体验和意义寻求对抑郁具有交互效应, 对意义寻求较低的个体, 意义体验的保护作用更强;(3)意义体验通过无聊倾向和希望的并行多重中介效应影响抑郁, 且无聊倾向的中介效应显著强于希望。  相似文献   
997.
采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编制的“中国自然灾难幸存者创伤后应激反应量表(CPI)”, 对芦山地震灾区某大学1057名学生进行测试, 考察CPI在地震后大学生人群的应用, 并探讨PTSD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 性别、主观害怕体验和D型人格等因素能够预测PTSD症状的发生。CPI在地震受灾的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用于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998.
999.
Katalin Farkas 《Synthese》2008,160(2):269-284
A theory of time is a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temporal reality, and temporal reality determines the truth-value of temporal sentences. Therefore it is reasonable to ask how a theory of time can account for the way the truth of temporal sentences is determined. This poses certain challenges for both the A theory and the B theory of time. In this paper, I outline an account of temporal sentences. The key feature of the account is that the primary bearers of truth-values are not utterances, but sentences evaluated with respect to a time. I argue that unlike other views, the present proposal can meet the challenges faced both by the A and the B theory.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