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普高生与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95名普高生和中职生为被试,采用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考察了普高生和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的内容与时间广度。研究发现:普高生与中职生较多地关注未来教育、职业、婚姻/家庭、家庭安康和自我,预期重要生活事件发生在二三十岁左右。普高生更多地提及教育目标和担忧以及与家庭安康有关的担忧,而中职生更多地提及职业目标和担忧,并预期职业目标和担忧发生的年龄较早;农村学生更多地提及与未来教育和家庭安康有关的目标,而相对较少提及职业目标,并预期教育和职业目标以及职业担忧发生的年龄早于城市学生;男生更多地提及职业和婚姻/家庭目标以及与自我有关的担忧,而女生更多地提及与家庭安康有关的目标和教育担忧,并预期教育和职业目标发生的年龄较早。  相似文献   
92.
陈本友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1):177-180
从时间管理倾向和目标设置的有关理论出发,设计了两个实验任务,考察了中学优、差生目标设置的效果。结果发现,中学优、差生在目标设置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在简单任务上,中学优差生在完成任务的时间和准确率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复杂任务上,二者都存在显著差异,优生好于差生。研究还发现,在完成任务的时间上,目标设置对中学优生和差生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复杂任务明确目标的成绩明显好于不明确目标的成绩。  相似文献   
93.
以432名初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的总体影响,其中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并且主要是通过认知策略和动机策略来产生;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学习策略这个中介变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成就目标定向主要是通过元认知策略对学习策略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4.
语篇阅读中高级目标推理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构主义理论和最小假设模型是有关推理研究的两个比较系统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即时产生高级目标推理,而最小假设模型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高级目标推理不会即时产生。该研究采用词汇判断和命名的方法,250ms和500ms两种延时程序,以较连贯的自然语篇为实验材料,对语篇阅读中的高级目标推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阅读过程中即时产生了高级目标推理,这与建构主义理论的预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95.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成就目标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依据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Pintrich和 Elliott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或更愚蠢4种类型。实证研究表明,四分法不仅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而且也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
本研究以982名初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对个人目标取向、课堂目标结构及文化因素与学业求助策略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个人目标取向可以区分出任务取向、趋向型自我取向和逃避型自我取向,它们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是不同的,只有逃避型自我取向的学生才倾向于作不利于学习的执行性求助。(2)课堂目标结构对学业求助有影响 ,在任务取向的课堂里 ,学生倾向于作工具性求助。(3)文化因素对学业求助有影响。认同中国求助格言的学生愿意作工具性求助,在意他人评价的学生倾向于回避求助或作执行性求助。(4)个人目标取向、课堂目标结构和文化因素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求助的影响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97.
朱宁奕  江宁  刘艳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448-1462
员工感知到上级对自己的信任是成功建立上下级信任关系的重要前提。然而,学界和业界对员工被上司信任感的形成机制却知之甚少。符号互动理论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深入探究员工被信任感产生的机理提供了理论视角。根据这两个理论,我们提出授权与培养这两种管理行为是影响员工被上司信任感产生的重要因素;授权与培养对员工被上司信任感影响的有效性依赖于员工的目标导向、上司的可信度以及团队焦虑水平;员工被上司信任感的产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与敬业奉献,影响程度受制于上司所面临的管理风险。  相似文献   
98.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leadership functions in a context of intergroup negotiation by using a simulation game of inter-reg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SIRC2). As a part of their social psychology course, 15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there are four leadership factors in an intergroup context: in-group performance, in-group maintenance, out-group negotiation performance, and out-group relation maintenance. According to a factor analysis, however, the functions of in-group performance and out-group performance merged into the same category and could not be differentiated independently. Moreover, this research provided evidence that opportunities for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and the amount of resources available to each group can facilitate these leadership functions. This study also found links between leadership functions and group outcomes. In a group with members who were homogeneous and facing common survival problems, the in-group/out-group performance function facilitate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roup goal. On the other hand, in a group with members with different roles, and who were self-sufficient for survival, the in-group maintenance function facilitate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roup goal. Moreover, in the intergroup context, the out-group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function was also important for group goal attainment. These results were interpreted using the path–goal theory and Fiedler's contingency theory.  相似文献   
99.
100.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onents of rumination, brooding and reflection, and autobiographical remembering by testing whether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rehearsal mediated rumination-related variation in the sensory-affective and metacognitive features of memory experience. We focused on achievement and failure memories as both are goal-related events, yet they represent distinct experiences in terms of valence and functionality. For failure memories, brooding was associated with intense recollection and reduce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Brooding was related to enhanced distance of achievements, indicating the disruptive effects of brooding on remembering. Although reflection attenuated the recollective experience for both achievement and failure memories, it brought achievement memories to a subjective closer pas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demonstrat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voluntary remembering on the pattern of remembering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