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64篇
  58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习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斌  马红宇 《心理科学》2012,35(3):745-753
习惯是一种由某特定线索引发并指向某特定目标(包括外显目标与内隐目标)的自动化反应。它具有过去有行为的重复、环境线索的稳定与自动化的反应等特征。关于习惯的测量方式主要采取自我报告法(如自我报告过去行为频率、自我报告习惯频率、自我报告习惯索引等)和反应频率测量法。对习惯的形成的理论解释主要有环境促进、态度促进、目标促进等几种观点。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习惯的本质、整合形成机制的相关理论及开发更可靠方便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92.
题库优化设计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库优化设计是指在题库建立前确定一份最佳的题库开发蓝图,使题库更好地服务于组卷。目前,在线性计算机化测验的情景下,题库优化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法、成本函数法;在计算机适应性测验(CAT)情境下,题库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影子测验设计法、p-优化设计法。文中首先介绍这些优化设计法的基本思路、具体步骤与相关的应用研究,然后评述当前题库设计研究的局限,指出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3.
覃丽梅  田宝 《心理学探新》2012,(1):82-85,96
该研究在文献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确定智力残疾运动领域成就目标定向的四维结构并编制初测问卷。对400名特奥会运动员进行了施测,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作为运动领域四维目标定向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94.
195.
该研究以成就目标理论为指导,实证探索不同课堂目标导向对学习成功感的影响。以170名初二学生为被试,在数学课上通过不同的目标导向教学,创造出不同的目标情境,即课堂掌握目标情境、课堂成绩-趋近目标情境和课堂结合目标情境,以研究不同课堂目标导向对学生学习成功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课堂上创造不同的目标情境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2)教学干预后,三个实验班学习成功感显著高于对照班;(3)经过教学干预,三个实验班学习成功感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班学习成功感前后测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三种课堂目标情境均有助于提高学习成功感。从总体上看,研究的结果支持多重目标理论。  相似文献   
196.
个人奋斗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奋斗作为个人目标概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特定的、与情境目标有关的人格意向结构,指的是个体通过日常行为所努力达成的特性生活目标。根据目标理论的层次结构,个人奋斗及类似概念被统称为人格中的“中层”目标单元。文章选取Emmons的个人奋斗理论,从个人奋斗的基本概念及其测评开始,论述其与幸福感、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并简要评述了几种不同的个人目标理论,呈现了一种与传统特质理论不同的人格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7.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leadership functions in a context of intergroup negotiation by using a simulation game of inter-reg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SIRC2). As a part of their social psychology course, 15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there are four leadership factors in an intergroup context: in-group performance, in-group maintenance, out-group negotiation performance, and out-group relation maintenance. According to a factor analysis, however, the functions of in-group performance and out-group performance merged into the same category and could not be differentiated independently. Moreover, this research provided evidence that opportunities for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and the amount of resources available to each group can facilitate these leadership functions. This study also found links between leadership functions and group outcomes. In a group with members who were homogeneous and facing common survival problems, the in-group/out-group performance function facilitate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roup goal. On the other hand, in a group with members with different roles, and who were self-sufficient for survival, the in-group maintenance function facilitate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roup goal. Moreover, in the intergroup context, the out-group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function was also important for group goal attainment. These results were interpreted using the path–goal theory and Fiedler's contingency theory.  相似文献   
198.
In this article, I have explored some of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representational art in human history an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human cognition. I argue that most Upper Paleolithic depictions directly represent generalized mental images of their animal subjects rather than percepts or recollected scenes from life and that these images, in turn, are representations of concepts at the basic level of categorization. A common feature of Paleolithic art forms is the salience of parts, and the treatment of parts indicates analytic and synthetic (recombinative) abilities. There are some indications of superordinate categorization. An expansion of conceptual thinking seems to be implied as well as the beginnings of operational thought. The presence and practice of depiction may have had the effect of bringing concepts into consciousness and thus inducing reflection in at least a partially abstract mode.  相似文献   
199.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单介绍了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形成过程,以突出其理论的主要价值。文章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者对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目标取向模型本身的探讨,二是目标取向的动态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Dweck理论的精髓在于能力观,而能力观培养是目前研究所欠缺的,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该文分析了能力观培养的可能途径,并指出应从儿童自身发展的角度探索能力观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00.
成就动机的多重目标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成就目标的三分法,Harackiewicz等人提出多重目标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类型的成就目标将会带来最佳的适应性结果,这种观点与单纯强调掌握目标正性作用的传统目标理论相对立。根据多重目标对成就结果的作用模式,理论学家分别提出了四种模型:累加目标模型、交互目标模型、特定目标模型以及选择目标模型。最近的实证研究支持了选择目标模型的观点,并为如何提升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