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6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3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459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生存加工:一种独特而强大的记忆编码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忆是进化的产物。生存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进化过程中生存压力可能塑造了记忆的有关特征。生存加工比控制条件使信息有更好的记忆表现, 产生稳定的记忆优势, 这就是所谓的记忆生存优势效应。而传统的编码程序, 如图式加工、关系加工、一致性、精细加工、努力程度、情绪激活、熟悉度、新异性及自我参照等, 均不能解释生存优势。因此, 生存加工很可能是一种新的独特而强大的记忆编码程序。最后文章指出未来研究应重视生存加工的神经机制、跨文化、儿童群体及错误记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82.
等级图形加工半球偏侧化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往的研究显示,大脑对等级视觉信息的加工有半球偏侧化的现象,左半球有加工局部特征的优势,右半球有加工整体的优势。本研究采用2年级、4年级、6年级和成人4个年龄组的被试,对等级复合图形中的靶子做选择判断,通过单侧呈现来考察整体-局部加工的大脑功能偏侧化发展。结果发现反应时发展呈现从局部优先到整体优先的过程,半球偏侧化发展呈现从无偏侧化到左侧呈现较右侧呈现更强的整体优先。发展的转折点可能在4~6年级(约9岁~12岁)之间。  相似文献   
983.
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不能完全取代理论讲授。医学伦理学是多元的,许多伦理问题的答案可有多种选择。许多不同伦理思想之间不仅有其差异,同时又是相容和可通约的。我们在尊重伦理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寻求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全球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984.
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情绪-认知整合模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回顾与总结了社会认知中情绪过程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作用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情绪过程和认知的关系问题。发现就个人--社会决策活动而言,情绪过程具有核心作用。并且由此介绍了社会情绪--认知整合模型及其对情绪过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情绪过程在社会情境中对儿童社会信息的线索编码与解释、目标分类、反应提取与决定及行为实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5.
线索有效性对儿童返回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彦  苏彦捷  王甦 《心理科学》2003,26(5):778-783
采用通常的线索—靶子实验,来考察不同的线索有效性对儿童返回抑制的影响。所用的外源性线索分高有效性、低有效性和非信息性三类。儿童被试在实验中的任务为觉察圆形光点后即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结果表明,7岁、9岁和11岁儿童在高有效性和非信息性线索条件下均出现返回抑制;但7岁和9岁儿童在低有效性线索条件未出现返回抑制,而11岁儿童则出现。这些儿童的实验结果有别于成人。结果提示,7岁、9岁和11岁儿童的返回抑制是在外源性线索的作用下自动出现的,具有反射性质;但7岁和9岁儿童的返回抑制仍受线索有效性的制约,而11岁儿童返回抑制的发展已不受线索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6.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evaluatively polarized context performances not only produces contrast and halo effects on judgments of a target performance, but also causes judgments to be made much faster. Processing speed and positive halo were highly correlated, supporting the notion that halo in performance ratings results from raters' recall and use of a single, general impression. Furthermore, regression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processing speed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hal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indings, halo, processing speed, and general impressions, as well as implication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87.
Two types of experiments investigate the visual on-line and off-line processing of German ver-verbs (e.g., verbittern ‘to embitter'). In Experiments 1 and 2 (morphological priming), latency patterns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facilitation effects for the morphological conditions (BITTER-VERBITTERN and BITTERN-VERBITTERN) as compared to the neutral conditions (SAUBER-VERBITTERN and SÄUBERN-VERBITTERN). In Experiments 3 and 4 (rating tasks) participants had to judge whether the target (VERBITTERN) “comes from,” “contains a form of,” or “contains the meaning of” the root (BITTER) or the root+en substring (BITTERN). Taken together, these studies revealed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the three factors of lexicality (real word status),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semantic transparency.  相似文献   
988.
Two experiment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mood on the use of global trait information in impression formation tasks. Participants in both experiments formed an impression of a target based on traits and a series of behaviors that were both consistent and inconsistent with the traits. In Experiment 1, participants in happy moods, relative to those in unhappy moods, made impression judgments that reflected the evaluative implications of the trait information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the behaviors, regardless of the order in which they received the information. In Experiment 2, both happy and sad participants engaged in systematic processing, as reflected by the recall data, but only happy participants’ recall of target information was significantly biased by the global trait information they received.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ffect-as-information model in which affective cues influence the extent to which individuals rely on general knowledge and, importantly, are inconsistent with models that posit that happiness results in reduced motivation or ability to process information carefully.  相似文献   
989.
图形推理任务中儿童策略获得的微观发展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微观发生学设计,对30名6岁儿童在矩阵填充任务中的策略获得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从策略获得的来源看,实验处理(教育干预)是图形推理策略获得的重要来源;从策略获得的个体差异看,儿童遵循的是学习领会或半学习领会的策略获得发展方式;从策略获得的路径看,快速组儿童在达到策略获得标准后正确率不高,而标准组和延迟组则能保持较高的正确率;从策略获得的速率看,在实验前3个阶段正确率有快速的变化,而到后期则保持正确率稳定不变。  相似文献   
990.
本研究通过变化计算机屏幕呈现的物理特性(前景和背景颜色)控制场合因素,操纵词对的呈现次数(实验一)及双字词的加工水平(实验二)控制项目强度,考察了线索相对强度与再认场合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项目呈现次数对再认场合效应无显著影响;(2)项目加工水平对再认场合效应有显著影响,深加工项目的激活对场合效应发生了掩蔽。最后,在回顾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对上述结果的成因及潜在变量的影响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