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5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2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工作反刍指在没有要求其出现的情境下, 有意识的、重复发生的工作方面的相关想法, 分为工作相关情感反刍与工作相关问题解决沉思两个维度。工作反刍对个体健康、工作及幸福感的影响有“双刃剑”效应。持续性认知理论、压力认知激活模型与认知资源视角理论, 可以解释该效应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应分析影响双刃剑效应的边界条件, 寻求减少消极效应、增加积极效应的途径, 拓展其双刃剑效应心理机制的分析视角和该效应的作用层面。  相似文献   
72.
文学阅读不但能提高读者的文学修养, 还能影响其心理状态。然而, 文学阅读经验是否一定能提高读者的心理理论仍然存有争议。近年来有关文学阅读与心理理论关系的实验性探讨不断增加。鉴于此, 作者从文本体裁、测量手段和个体差异角度分析了争议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 归纳了文学阅读影响心理理论的潜在机制, 即镜像神经系统和默认网络很可能是文学阅读促进心理理论提高的重要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73.
时间既是人类信息加工的对象, 也是(非时间)信息加工的制约因素。数十毫秒至数秒之间的时间加工与人类日常生活关联紧密, 譬如主观计时、演奏及言语等活动。根据以往文献分析可知, 在该时间区域内, 20~ 60 ms、1/3~1 s、2~3 s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时间参数, 但是支持这些参数的证据尚存分歧。首先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的视角介绍时间参数的基本观点及其提出背景, 然后基于“时间信息加工”视角从行为学研究、脑损伤研究、神经药理学研究, 脑电研究、脑成像研究、经颅磁刺激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研究等领域介评了1/3~1 s和2~3 s分界区域的证据, 接着基于“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视角从时序知觉阈限研究、感觉运动同步研究、主观节奏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知觉逆转研究、返回抑制研究及失匹配负波研究等领域介评了20~60 ms和2~3 s时间窗口的证据。未来研究既要注意构建基于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更强解释力的理论假说, 也要厘清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74.
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关系着个体和国民的健康和福祉。目前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参考传统金钱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的阶段, 但健康跨期决策具有领域特异性, 沿袭金钱领域理论模型和方法, 导致该领域在研究方法和结果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健康跨期决策的行为后果是该领域关注重点, 多数研究均报告个体的低时间折扣率、高未来时间取向与其健康保护行为正相关, 与健康风险行为呈负相关。该领域也关注健康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 如决策对象和决策主体的核心特征等因素。未来研究亟需发展适用于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模型和研究范式, 明确健康行为与跨期决策偏好的关系, 深入探讨健康跨期决策的内在选择机制, 并在健康行为干预和医疗卫生政策应用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75.
76.
丁凤琴  孙逸舒 《心理科学》2020,(6):1327-1332
摘 要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身体净脏与道德概念存在隐喻联结;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并对道德判断产生一致性和补偿性效应;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中介因素有厌恶情绪和道德自我意象,调节因素有身体敏感性和道德敏感性;未来研究应在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神经机制、情境性、指向性、干预机制、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77.
赵沛 《管子学刊》2007,(3):110-116
随着今文经学的复兴,晚清学术在今古文学的激烈冲突中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左传》研究一直是核心的内容。晚清《左传》研究主要呈现出刘逢禄、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学与章太炎为代表的古文学两大学派争论的态势。廖平的《左传》研究,与两派的学术路径既有联系,有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特色,在晚清学术研究中独树一帜,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8.
为了探讨面孔认知中内部特征和加工时间对种族判断的影响,采用面孔种族评价任务,选用被试内设计,通过操纵内部特征替换部位,刺激呈现时间,以及种族三个自变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中国被试来说,面孔种族信息的获取是一个随时间不断累积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鼻和口特征并不能提供有效的亚洲和高加索种族信息,眼部特征和构型信息在加工中...  相似文献   
79.
Animals on interval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can rapidly adjust a temporal dependent variable, such as wait time, to changes in the prevailing interreinforcement interval. We describe data on the effects of impulse, step, sine-cyclic, and variable-interval schedules and show that they can be explained by a tuned-trace timing model with a one-back threshold-setting rule. The model can also explain steady-state timing properties such as proportional and Weber law timing and the effects of reinforcement magnitude. The model assumes that food reinforcers and other time markers have a decaying effect (trace) with properties that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rate-sensitive property of habituation (the multiple-time-scale model). In timing experiments, response threshold is determined by the trace value at the time of the most recent reinforcement. The model provides a partial account for the learning of multiple intervals, but does not account for scalloping and other postpause features of responding on interval schedules and has some problems with square-wave schedules.  相似文献   
80.
Animal-based theories of Pavlovian conditioning propose that patterning discriminations are solved using unique cues or immediate configuring. Recent studies with humans, however, provided evidence that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tterning two different rules are utilized. The present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provide further support for this proposal by tracking the time course of the allocation of cognitive resources. One group was trained in a positive patterning schedule (A−, B−, AB+) and a second in a negative patterning schedule (A+, B+, AB−). Electrodermal responses and secondary task probe reaction time were measured. In negative patterning, reaction times were slower during reinforced stimuli than during nonreinforced stimuli at both probe positions while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positive patterning.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assumption that negative patterning is solved using a rule that is more complex and requires more resources than does the rule employed to solve positive patte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