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戴莉  刘翔平 《心理科学》2017,40(1):124-128
形音捆绑缺陷研究是国内外阅读障碍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本文阐述了形音捆绑加工的理论与定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经常采用的三种形音捆绑的研究范式:配对联想学习、变化检测范式和线索回忆任务,介绍并分析了各研究范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主要研究发现。同时,综述与评价了国内外有关阅读障碍形音捆绑缺陷的脑机制研究的主要结论及不足。最后,本文讨论了现有研究在实验设计和理论上的贡献与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2.
情节式未来思考是个体将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经历某事件的能力,个人目标加工在情节式未来思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情节式未来思考中目标加工的行为学研究通常将其划分为目标过程模拟和目标结果模拟两种类型,以探究其对执行意图的影响为主;脑机制神经影像学研究则聚焦于默认网络的内侧前额叶和后扣带的重要作用,以及默认网络、额顶控制网络和奖赏区的协同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情节式未来思考目标加工的形式、年龄差异及其与时间距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3.
青少年时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阶段,探明青少年创造性发展规律及其神经机制对于培养和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青少年创造性发展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分别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脑机制展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青少年时期创造性思维发展呈现出两个波峰(11~13岁,15~16岁)的发展趋势;青少年创造性发展受外部原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师激励以及内部情绪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较大;前额叶对青少年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可能与该脑区涉及执行控制功能有关。针对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干预以及大脑可塑性可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大样本纵向跟踪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库的建立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54.
Even though theistic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 agree that God created, sustains, and providentially governs the physical universe and even though mu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general regarding divine action, what is needed is a fine‐grained, conceptually coherent account of divine action, causation, dispositions, and laws of nature consistent with divine aseity, satisfying the widely recognized adequacy conditions for any account of dispositions.1 Such an account would be a basic part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divine action in relation to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science and of mathematics. Our aim in this article is simply to present such a theory.  相似文献   
55.
Although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mechanistic explanation is compatible with abstraction (i.e., that there are abstract mechanistic models), there are still doubts about whether mechanism can account for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significant abstract model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Chirimuuta has recently claimed that models describing canonical neural computations (CNCs) must be evaluated using a non-mechanistic framework. I defend two claims regarding these models. First, I argue that their prevailing neuro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is mechanistic. Additionally, a criterion recently proposed by Levy and Bechtel to legitimize mechanistic abstract models, and also a criterion proposed by Chirimuuta herself aim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ausal and non-causal explanation, can be employed to show why these models are explanatory only under this interpretation (as opposed to a purely mathematical or non-causal interpretation). Second, I argue that mechanism is able to account for the special epistemic achievement implied by CNC models. Canonical neural components contribute to an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ognitive functions. They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explain these functions by describing different mechanisms constituted by common basic components arranged in different ways.  相似文献   
56.
不安全依恋者的注意偏向是指依恋焦虑和回避个体对依恋信息产生或趋近或回避的注意偏好, 这一注意偏好使得个体形成了处理与依恋对象关系的特殊认知机制:依恋回避个体偏好采用防御性机制, 倾向于回避对依恋信息的注意; 依恋焦虑个体偏好采用夸大性机制, 倾向于夸大威胁性信息, 因而会积极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信息、痛觉感受和工作记忆三个方面; 加工阶段特征主要涉及P1、N1波等代表的注意自动加工和LPP波代表的注意控制加工; 脑网络上主要包括两个子网络, 即负责情绪评估的边缘系统和负责情绪调节的以前额叶为代表的神经网络。未来研究中更应该关注刺激物的生态效度, 检验依恋系统是否激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关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及注意偏向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7.
工作恢复是保障员工持续有效应对工作要求,支撑员工“更好地工作”的资源补充机制,也是近年来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主题。本文在澄清工作恢复概念的界定和梳理工作恢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围绕工作恢复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围绕工作恢复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58.
阐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制定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借鉴时肿瘤发病机制的一些认识,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进行细致的剖析,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9.
休谟的同情原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钦 《伦理学研究》2004,(4):97-101
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中强有力的原则 ,同情在表现形式上是自然的 ,而同情感的实际内容是人为的。同情是道德区别和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 ,是沟通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桥梁。但由于同情原则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 ,休谟调和个体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不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60.
短时记忆的一生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丽  陈国鹏 《心理科学》2004,27(2):395-397
短时记忆的发展一直是认知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一生发展的思想给短时记忆的发展研究又注入了新的内容。文章介绍了关于从婴儿到老年各个时期中短时记忆发展状况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对短时记忆在一生发展中是否存在真正的容量变化、个体差异原因与发展变化原因的关系、短时记忆的一生发展过程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