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该研究考察了背景线索连续性对客体心理表征连续性的作用。采用2(目标客体运动形式:连续和不连续)×2(引导线索运动形式:连续和不连续)两因素被试内设计,12名被试参加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客体在时空上不连续时,连续线索条件下对颜色变化检测反应时小于线索不连续条件;目标客体在时空上连续运动时,不连续线索条件下对目标颜色变化的检测反应时高于线索连续条件。因此,不连续背景线索对物理层面上连续运动客体的表征有干扰影响:连续背景线索对物理层面上不连续运动客体的表征有促进作用。这说明特殊的时空条件如背景线索引导会对客体表征连续性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2.
房慧聪  周琳 《心理科学》2012,35(4):857-861
本研究采用行为测量与ERP分析相结合的范式,以视差分离方式、线索提示有效性为自变量,考察三维空间中内源性注意定向对立体视觉加工的影响及其脑电机制。结果发现:无论是短SOA还是长SOA,3D空间中预测性中央符号线索对后续辨认任务均产生了启动效应,且启动效应量不随SOA延长而变化。短SOA下,经典提示效应和跨深度提示效应均表现为有效提示下的N1波幅大于无效提示条件;长SOA下,线索提示效应则表现出了无效提示条件诱发较大N1波幅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采用不同线索强度(强/弱)的中文词对, 选取大学生被试126人, 考察了不同学习方式(重学/测试)在不同时间间隔(5分钟/2天)最终自由回忆测试成绩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强线索强度词对上, 学习方式主效应显著, 测试条件的回忆成绩在5分钟以及2天后均高于重学条件;而在弱线索强度词对上, 学习方式与间隔时间交互作用显著, 5分钟时重学条件与测试条件的记忆成绩差异不显著, 而2天后测试条件的记忆成绩却显著高于重学条件。结果表明词对的线索强度能够调节测试对不同时间间隔记忆保持的促进作用, 支持了精细提取假设。  相似文献   
94.
视角对高频汉字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希庭  蔡治  陈丽君 《心理科学》2004,27(4):770-773
用EyeLinkII型眼动仪为实验设备 ,以汉字与双眼形成的视角为自变量 ,研究了视角对高频汉字识别的影响特点。本实验中的视角分为 7个水平 :2°、4°、7°、1 0°、1 3°、1 6°、1 9° ,通过自编程序 ,计算出固定距离条件中不同视角下汉字的大小 ,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 ,要求被试发声识别汉字。通过对反应时、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时间、眼跳次数、眨眼时间、眨眼次数的分析。结果发现 :不同视角条件下的反应时总体差异不显著 ,反应时随视角的变化曲线为抛物线 ,开口向上 ;汉字识别的最适宜视角为 1 0°~ 1 1°。  相似文献   
95.
简要介绍阅读中眼动控制的研究进展,具体探讨了阅读过程中关于注视点停留位置、跳读、回视和注视时间等方面的研究,并对Morrison的眼动理论模型、O'Regan的战略战术模型和Reichle最新提出的E—Z读者模型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在吸收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考虑中文与西文阅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6.
不同语境下汉语三声连续变调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园  冯丽萍  彭聃龄 《心理学报》2003,35(6):719-725
采用命名任务,考察真/假词条件下,三声连续变调规律的运用及其对语音提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普通话流利者具有三声连续变调意识,变调的发生不受三声字所在语境的影响;(2)三声连续变调的发生影响词汇语音提取,但对类型不同的词,其影响方式存在差异。对阅读错误的分析为讨论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97.
Appetitive learning has been demonstrated several times using neutral cues or contexts as a predictor of food intake an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humans easily learn cued desires for foods. It has, however, never been studied whether internal cues are also capable of appetitive conditioning.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whether humans can learn cued eating desires to negative moods as conditioned stimuli (CS), thereby offering a potential explanation of emotional eating (EE). Female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presented with 10 different stimuli eliciting either negative or neutral emotional states, with one of these states paired with eating chocolate. Expectancy to eat, desire to eat, salivation, and unpleasantness of experiencing negative emotions were assessed. After conditioning, participants were brought into a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 and were asked to choose between money and chocolate. Data showed differential conditioned responding on the expectancy and desire measures, but not on salivation. Specific conditioned effects were obtained for participants with a higher BMI (body mass index) on the choice task, and for participants high on EE on the unpleasantness rating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the first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idea that negative emotions can act as conditioned stimuli, and might suggest that classical conditioning is involved in EE.  相似文献   
98.
本文系统总结了20年来汉语阅读眼动控制的研究成果。在阅读过程中眼动控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哪些因素决定眼睛的注视时间(when);(2)哪些因素决定眼睛的注视位置(where)。对于第一个问题,已有研究从词边界信息、词频、熟悉性、预测性、语义透明度、具体性、非注视词的特性、词汇获得年龄进行了探讨;对于第二个问题,已有研究从汉字字号、笔画数、字结构、词长、词结构、词间空格、词频、预测性、合理性、年龄和阅读能力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发现,汉语阅读的眼动控制特点与拼音文字的眼动控制特点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因此,汉语阅读的研究者需要在现有眼动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汉语特性的眼动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99.
施动感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意向捆绑即人的动作及动作的感觉结果两者的时间点主观上被感知为相互靠近的现象,为研究人类的施动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测量手段。本文综述意向捆绑的实验范式和认知机制,发现目前线索整合理论能最好的解释意向捆绑现象。意向捆绑的范式可以用于临床疾病和跨文化的研究。今后还应深入研究意向捆绑机制及意向捆绑与施动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
We investig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chat groups. Four unacquainted persons chatted in two gender-anonymous conditions and a non-anonymous control condition. In one anonymous condition, the gender focus was made salient. The other groups did not know about the gender focus. All participants had to guess the gender of the others and give reasons for their decisions. Results suggest that (a) overall, 2/3 of gender guesses fit the sex category of the targets, (b) gender anonymity was more comfortable for women, (c) participants used mostly gender-stereotypic cues to infer gender, however, men and women used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cues (with different predictive value) to different degrees, (d) conversational behavior varied depending on gender anonymity, and (e) degree of gender salience was irrelevant for the use of gender as an organizing categ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