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0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4篇
  15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exposure to allomaternal care (AMC—care for infants from individuals other than the mother) improves rates of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during late infancy by providing more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communicating with varied caregiver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02 typically-developing infants aged 13–18 months and their mothers. AMC variables were collected using a current care questionnaire, structured 14-day diary, and longitudinal interview.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were assessed through post hoc microcoding of in-lab administrations of the Early Social Communication Scales (ESCS), as well as additional microcoding of the Bayley III Screening Cognitive Subtest. Demographic covariates were also included. For each communicative behavior, backward model select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best fitting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rates of turn-taking decreased with Household AMC (p < 0.008), but increased with two or more siblings present at home (p < 0.01). Conversely, rates of spontaneous giving increased with Household AMC (p < 0.003) regardless of the presence of siblings. Notably, exposure to more AMC was neither helpful nor harmful for many of the tested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siblings present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rates of following commands, as well as pointing and reaching. Ultimatel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household level experiences with AMC, rather than formalized care,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during late infancy.  相似文献   
962.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医疗事业的发展,但人工智能作为新生事物,其可解释性成为医疗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导致人工智能难以有效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阐述了增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可解释性的原因,浅析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中的可解释性困境,指出提高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解释性的要求,以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定责不清、医疗数据隐私泄露、诊疗决策与患者信任相悖、患者医疗公平上的困境等诸多问题。为提高医疗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提出了健全医疗事故法律问责机制、培养医疗数据伦理观、加强医疗监督治理、防止医疗人工智能歧视等路径,以便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63.

通过对生命价值与死亡意义的阐述,分析传统生死观与临终关怀本土化的进程,从“生命之重”与“优逝之难”、社会角色视域下的优逝期望、安乐死与生命价值的哲学反思等多个层面对生命优逝的哲学理念与现实博弈展开讨论与辨析,同时亦从传统生命哲学与临终关怀、现代医学视域下的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法哲学思考、临终关怀的伦理考量等维度对临终关怀的伦理依据与哲学审思予以细致探讨和论述,以期为新时代构筑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与“健康中国”提供理论思考,同时亦为“和谐中国”贡献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964.

对我国现行有效的85部涉及养老机构治理的地方立法进行文本统计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相关法规可执行性不强、缺乏监管部门之间协同治理的法律规范、鲜见规范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的条款、忽视机构评价标准和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医养结合相关法律规范亟需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加强地方立法可执行性、完善各部门协同治理策略、细化养老机构服务合同条款、重视机构评价标准和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健全医养结合养老地方立法规范,从制度层面切实有效地支持机构养老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65.

首先,以叙事学、人类学、叙事医学三个学科领域的界定与分析来厘清叙事概念。其次,在此基础上指出叙事医学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适应性不同、平行病历工具的运用不宜脱离临床情境、对反思性写作进行反思、对叙事走进医学的质疑与反思等。最后,提出中国叙事医学高质量发展的可能路径:叙事病历研究构成临床实践落地的重要起点、构建中国主体的叙事医学教育框架、跨学科多向度的综合实践意义重大等。

  相似文献   
966.

新生儿ICU护士由于工作环境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极易产生道德困境。目前有多种道德困境评估工具用以评估新生儿ICU护士道德困境,大多数新生儿ICU护士对道德困境认知清晰,道德困境水平较高;护士的权限、治疗和护理措施对患儿预后的影响、团队合作等情景是新生儿ICU护士道德困境的来源。道德困境使新生儿ICU护士产生了负面心理,降低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应重视新生儿ICU护士道德困境问题,采取措施以改善新生儿ICU护士道德困境,降低道德困境对新生儿ICU护士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67.

老年人长期照护机构安全保障义务纠纷存在法律适用偏差,部分案件以公平责任原则替代过错责任原则、合理限度不清晰、第三人侵权下机构承担责任方式和是否享有追偿权有不同认识。安全保障义务属于法定的危险防免义务。合理限度取决于对危险源的控制能力、因危险源收益大小、避免损失的成本、经营专业性、受害人特殊信赖关系及对危险规避能力等。长期照护安全保障事故诱发因素多、因果关系复杂、当事人举证能力弱、过度关怀的长期照护预期与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长期照护机构应“以人为本”,提高设施环境安全性、服务队伍专业性、安全保障措施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8.

为疏通我国老年人居家照护与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资金之间存在的“梗阻”,从德国、日本、美国和新加坡居家照护社会保障体系中总结得出完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并行发展的多元社会保障体系;健全预防保健为主、全方位保障的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以居家护理优先为原则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引导管理商业健康保险和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发展并给予政策优惠等经验。建议我国推进以“健康保险”为理念的医保改革,拓宽保障覆盖面;建立以居家护理优先、覆盖广且给付方式多元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衔接居家医疗的商业健康保险和长期商业护理保险。

  相似文献   
969.
儿童临终关怀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一些成功的儿童临终关怀模式,我国由于尚未建立临终关怀理念,临终儿童常被过度治疗,亦无专业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又缺乏社会、伦理法律支持,儿童临终关怀仍面临诸多困境,并且儿童临终关怀不同于成人临终关怀,不仅包括对儿童的支持,还有对父母的援助,应缓解父母压力,让他们成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参与者。我国儿童临终关怀还处于探索中,可通过学习他国的经验,寻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临终关怀模式。  相似文献   
970.
临终关怀因其宗教关怀的传统,在现代的伦理实践中其主体一直被误解为是临终患者亲属或者医护人员,这就造成了临终关怀理论和实践的困境:临终关怀真正的主体,也就是临终患者的权利诉求得不到真正的实现。因此,从生命伦理学视阈对临终关怀主体进行确证,重新确立临终患者作为临终关怀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主体道德的不可侵犯性来确立临终关怀的理论根基,即临终关怀主体应该是临终患者,在生命伦理视阈就应当具有相应的权利。临终关怀作为一项关系到人的权利和尊严的要求,只有确立了临终患者的主体地位,才能保障其尊严和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