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5篇
  1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刘泽文  郭谦  葛列众 《心理学报》2010,42(3):406-414
采用DRM研究范式,实验一使用示意图提示,探讨特异性视觉特征对于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而产生的变化;实验二使用位置提示,探讨非特异性视觉特征对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变化。实验结果说明:(1)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会显著减少错误记忆,而非特异性视觉提示则会显著增加错误记忆。(2)8~12岁儿童错误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儿童随年龄增长不断地发展其形成要义痕迹表征和要义连接的能力所致。(3)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不显著,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削弱作用,但这种影响在10岁和12岁儿童间没有显著性地增长。(4)非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不产生显著影响,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且这种影响从8岁至12岁呈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82.
In two experiments, 90 1- to 3-year-olds were trained in a new nonverbal task to touch a video screen that displayed a unique target resembling a popular television character. The target appeared among varying numbers of distractors that resembled another familiar television character and was either a uniquely colored shape (the feature search task) or a unique color-shape combination (the conjunction search task). Each correct response triggered a sound and produced four animated objects on the screen. Irrespective of age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between-subjects or within-subjects), children's reaction time (RT) patterns resembled those obtained from adults in corresponding search tasks: The RT slope for feature search was flat and independent of distractor number, whereas the RT slope for conjunction search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distractor number. These results extend visual search effects found with adults to infants and very young children and suggest that the basic perceptual processes underlying visual search are qualitatively invariant over ontogeny.  相似文献   
83.
张娟  莫雷 《心理科学》2008,31(1):40-44,53
探讨了Bayesian规则计算公式的具体含义,进而考察了归类不确定情境下的特征预测是否符合Bayesian规则.包括2个实验:实验1探讨保持类别内目标成员中预测特征的比例不变,而改变类别内所有成员中预测特征的比例是否影响特征预测.实验2探讨保持类别内目标成员中预测特征的比例不变,进一步扩大类别内所有成员中预测特征比例的差异是否会影响特征预测.结果表明: 类别内目标成员中预测特征的比例影响特征预测,而类别内所有成员中预测特征的比例不影响特征预测.据此,本研究认为,Murphy对Bayesian规则计算公式的含义理解有偏差,其由此提出的"单类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4.
刘志雅  莫雷 《心理学报》2011,43(1):92-100
采用学习-迁移模式, 探讨了同时学习和继时学习两种方式下归类不确定时的特征推理。共包括2个实验, 其中实验1探讨了固定学习轮次的情况, 实验2探讨了固定学习正确率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同时呈现类别要素的同时学习方式下, 被试习得序列式的单类别表征(原型表征), 在归类不确定时的特征推理中按照“单类的Bayesian规则”进行特征推理, 即P(j\F) =P(k\F)·P(j\k); 相继呈现类别要素的继时学习方式下, 被试习得并列式的多类别表征, 在归类不确定时的特征推理中按照“理性模型”进行推理, 即 P(j\F) =Σk P(k\F)·P(j\k)。  相似文献   
85.
研究通过系列实验探讨了面孔适应不仅仅发生在形状选择性上, 也能发生在任务相关的特征上有内在关联的两个不同类别的物体间。实验1以带有明显性别倾向的物品图片作为适应刺激, 让被试对男女之间morphing程度不同的图片面孔进行性别辨别, 考察了不同适应刺激呈现时间的类别间面孔适应。结果表明适应刺激呈现时间大于50 ms时均存在类别间面孔适应效应。实验2评估了“性别”这一特征以及适应刺激形式在类别间面孔适应中所起的作用, 结果发现带有性别倾向的物品图片、相应的物品名称和性别文字(“男性”、“女性”) 3种适应刺激类型均能产生类别间适应。实验3通过操纵适应刺激上的注意负荷(高负荷、低负荷和无负荷), 探究了注意对类别间面孔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意负荷的增加, 类别间面孔适应效应减小。3个实验报告了一个新异的类别间适应后效, 证明了适应也能发生于在任务相关特征上有内在关联的两个不同类别的物体间。  相似文献   
86.
本研究采用整合的交叉任务范式,通过任务类型的操纵,对冲突适应效应是领域一般的还是领域特定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当时,在刺激-反应集为4的字母flanker+Simon的整合交叉任务中和刺激-反应集为4的Stroop+Simon的整合交叉任务中,冲突适应效应都是仅存在于任务内,不存在于任务间。说明在控制了重复启动效应且排除了任务之间维度重叠的影响后,两种类型的整合交叉任务都只在任务内观察到冲突适应效应。这表明在控制特征整合的影响后,冲突适应效应是领域特定的,同时说明冲突监测系统不仅是对冲突进行监测,也对冲突的来源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87.
样例学习研究的发展及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样例学习是教育心理学古老的研究课题,受到认识和教育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章主要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样例内特征、样例间特征以及自我解释效应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样例学习研究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将来进一步探讨样例学习提供了新的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88.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具有一定的特征,并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本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从1993年9月开始使用至今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1.在民族类别上,汉族人是少数民族人的25.2倍,显示了以汉族人为中心的特点。2.在形象倾向上,人物的形象倾向反映了教学大纲中的一些要求.但对现代人的形象和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些精神品质反映不够。3.在身份/职业上,人物的身份/职业主要集中于政治家、军人、文学家等少数几种.对普通平凡的身份/职业描写不多。4.在国别上.中国人物的数量是外国人物数量的5.5倍,对外国人的形象描写未能较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9.
王韫佳  李美京 《心理学报》2010,42(9):899-908
使用心理-物理的方法研究了汉语普通话母语者对阳平和上声的感知。实验结果表明:普通话母语者对阳平和上声的分辨呈现出一定的范畴化倾向, 但普通话母语者区分这两个声调的范畴化程度不及他们区分阴平和阳平的范畴化程度; 普通话母语者不倾向于把孤立的低平升调和低平调辨认为上声; 在调阶不高的条件下, 音高曲线终点的“高”对于阳平的感知并不重要。这些结果暗示着, “低降”是和“升”分别是普通话上声和阳平的音系特征, 普通话可能也像吴方言一样存在阴、阳调域的差别, 阳平和上声同属于低调域。  相似文献   
90.
面孔吸引力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鸥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472-479
面孔吸引力是传递社会情感性信息的重要来源。面孔的平均化、对称性、性别二态性特征等因素会影响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近年来, 研究者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已拓展到动态面孔上, 并采用fMRI技术发现当让被试评价有吸引力的面孔时, 杏仁核、眶额叶、腹侧枕叶等脑区被激活。研究者从进化论取向与认知取向两方面来解释人们为何偏好有吸引力的面孔。以往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材料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尚存不足, 这正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