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43篇 |
免费 | 774篇 |
国内免费 | 226篇 |
专业分类
944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篇 |
2024年 | 190篇 |
2023年 | 286篇 |
2022年 | 198篇 |
2021年 | 215篇 |
2020年 | 458篇 |
2019年 | 491篇 |
2018年 | 483篇 |
2017年 | 510篇 |
2016年 | 473篇 |
2015年 | 321篇 |
2014年 | 327篇 |
2013年 | 1353篇 |
2012年 | 244篇 |
2011年 | 216篇 |
2010年 | 186篇 |
2009年 | 228篇 |
2008年 | 288篇 |
2007年 | 348篇 |
2006年 | 349篇 |
2005年 | 339篇 |
2004年 | 240篇 |
2003年 | 211篇 |
2002年 | 213篇 |
2001年 | 177篇 |
2000年 | 137篇 |
1999年 | 132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115篇 |
1996年 | 100篇 |
1995年 | 91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15篇 |
1976年 | 10篇 |
197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采用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自我调控问卷和家庭功能问卷调查了643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个人自主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男生在校园生活适应上得分高于女生;大三学生在人际关系适应、自我适应维度上得分高于大四,大一学生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得分高于大二、在满意度维度上得分高于大三;(2)除投射调控维度外,个人自主的其余维度与家庭功能及社会适应各维度及总均分间均存在显著相关;(3)分层回归结果表明,除投射调控维度外,个人自主其余各维度和家庭功能的亲密性能显著预测社会适应,且个人自主在家庭功能的亲密性和社会适应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4.
昼寝,最早出自于《论语》的“宰予昼寝”,谓当昼而寐,即意为日间小憩。中医学非常肯定睡眠的作用, 昼寝的传统中医理论包括阴阳睡眠学说、营卫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结合目前的研究证据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概述了昼寝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昼寝在心理层面能改善主观的困倦和疲劳程度,还能改善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注意力、警觉性。在生理层面,昼寝与否及昼寝时长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昼寝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存在两面性,应根据身体状态、作息习惯等因人制宜。
相似文献95.
96.
心理负荷的评估正经历着从传统工效学向神经人因学的变革.EEG、ERPs、fMRI、fNIRS和TCD等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研究发现:在单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心理负荷的增加,脑电α波活动减弱,θ波活动增强,并且前额皮层血流、左侧额下回血液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均增加,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也增快;在双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主任务心理负荷的增加,次任务的N1、新异P3和P3b等ERPs成分波幅降低.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学者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模式分类算法实现了对心理负荷的实时在线评估.但是,各种研究技术在敏感性、诊断力、主任务干扰、实施需求、可接受性和信度等方面各有优势与不足.在未来研究中,要注意促进相关技术的融合、提高其可接受性,并充分利用模式识别算法提高其诊断力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97.
98.
《心理学报》2025,57(7)
不道德亲家庭行为在组织中普遍存在且代价高昂, 当前已经成为学术界与管理层关注的焦点问题。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不道德亲家庭行为的前因研究, 对其后果的探讨尚显不足。本文基于不确定性-认同理论构建了不道德亲家庭行为影响员工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综合模型。通过实验研究、三方配对的多时点问卷调查研究以及5次纵向追踪研究, 本文发现不道德亲家庭行为会增强员工的家庭认同, 并通过家庭认同降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家庭不文明行为。道德认同中心性调节上述效应, 当道德认同中心性较高时, 不道德亲家庭行为对家庭认同的正向影响及其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家庭不文明行为的间接影响会被削弱。此外, 不道德亲家庭行为的积极后效具有短暂性, 其通过家庭认同降低家庭不文明行为的间接效应在4周后逐渐减弱, 并于6周后消失。本文为理解不道德亲家庭行为的后果、机制及边界条件提供了新视角, 对组织管理和家庭关系管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
基于日常经验取向,运用理论建构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责任的心理结构以及责任情境的认知特征。对207名被试访谈研究的结果表明:(1)责任是人们频繁感知和体验到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2)人们体察到的责任情境,在职业活动和个人生活领域存在类型上的差异;(3)在职业活动中,人们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他人,而在个人生活中更倾向于归因于自己;(4)人们对责任情境性质的判定与责任事件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有关;(5)责任心理结构共由情境起因、自我效能、成就感、内外动机等20个核心要素构成;(6)责任心理结构是一个由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三者构成的一元单向决定模式。 相似文献
100.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创伤后成长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问卷,在汶川地震8.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11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PTSD可以直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降低存在意义感进而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提高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PTG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分别通过提高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