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6篇 |
免费 | 53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5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94.
通过自编的外部情绪理解问卷,考察了听障儿童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和提示物理解等外部情绪理解三个成分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听力障碍儿童在外部情绪整体理解、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和提示物理解四方面的得分都显著低于普通儿童;(2)不同年级听力障碍儿童的外部情绪理解、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和提示物理解四方面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听力障碍儿童外部情绪理解差异不显著;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3)父母听力状况不同的听障儿童,其外部情绪理解水平差异显著。DD儿童的外部情绪整体理解、表情识别和情绪情景识别得分显著高于DH儿童。 相似文献
95.
认知者往往依据陌生个体面孔所携带的性别、年龄、种族等多重社会范畴信息对其进行加工,以期快速识别和了解他人。在基于面孔识别的多重社会范畴加工过程中,亚范畴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研究者分别采用"Who Said What"范式、重复启动范式、加纳选择注意范式、鼠标追踪范式等方法,发现亚范畴间的内隐加工具有彼此削弱的特性,外显加工存在交互影响的不对称性和偏差性。动态交互理论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与阐释。今后需更加科学地区分社会范畴加工的各个阶段,凸显内隐和外显加工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进一步整合各研究范式,克服方法异质导致的结果偏差甚至矛盾。 相似文献
96.
根据广义适合度理论, 自我相似面孔与亲缘选择和配偶选择行为密切相关。自我相似面孔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缘利他行为, 影响配偶选择行为。来自“夫妻相”、“性印刻”的描述性研究数据支持自我相似面孔与配偶选择偏好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自实验研究的数据, 结论尚不统一。有些证实自我相似面孔可以引发配偶选择偏好, 有些却不支持这一结论。最近的研究从内隐及外显认知上分离择偶过程中对自我相似面孔的偏好:认为偏好是内隐的, 一旦上升到意识层面便会消失。另有研究从性选择策略上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原因进行解读。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发现。未来研究可借助fMRI等工具从认知过程及神经机制上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现象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7.
情绪加工老龄化已经成为老龄化研究的新热点, 但其内在机制仍然缺乏统一的解释。本研究以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为切入点, 综合行为实验、ERP和fMRI实验技术, 开展表情加工的老龄化研究, 从情绪与认知交互的角度进一步揭示情绪加工老龄化的内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表情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年龄差异及其神经机制, 表情自动加工与认知控制的相互作用, 以及个体差异在情绪加工老龄化中的作用等。本研究将加深对情绪加工老龄化的理解, 为相关理论模型的验证、修正和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8.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精神分裂症对情绪面部表情加工损伤的研究,讨论了这种损伤的性质,以及对这种损伤性质的解释,比如它属于一般性还是特异性的损伤,与临床症状以及认知特征之间的关系等。比较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情绪面部表情知觉损伤,可能兼有面部信息加工障碍和情绪信息知觉困难的特性。另外,介绍了国外关于针对精神分裂症面部表情再认和识别的康复训练研究以及近年来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进行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9.
100.
Previous studies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facial imitation and verbally reported emotional contagion have investigated emotional responses to pictures of facial expressions at supraliminal exposure tim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gender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t exposure times, represent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vels from subliminal (spontaneous) to supraliminal (emotionally regulated). Further, the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correlations between verbally reported emotional contagion and facial responses for men and women. Masked pictures of angry, happy and sad facial expressions were presented to 102 participants (51 men) at exposure times from subliminal (23 ms) to clearly supraliminal (2500 ms). Myoelectric activity (EMG) from the corrugator and the zygomaticus was measured and the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eir hedonic tone (verbally reported emotional contagion) after stimulus exposures. The results showed an effect of exposure time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facial responses as well as in verbally reported emotional contagion. Women amplified imitative responses towards happy vs. angry faces and verbally reported emotional contagion with prolonged exposure times, whereas men did not. No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at the subliminal or borderliminal exposure times, but at the supraliminal exposure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imitation as well as in verbally reported emotional contagion. Women showe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ir facial responses and their verbally reported emotional contagion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men. The results we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rather than as differences in biologically prepared emotional reactivity. 相似文献